格力琼寺 - 2024-11-9 8:40:08
那么我们看第二段,伪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伪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前面的邪正是比较纯的,这个人邪就是邪,这个人正就是正,但是这个伪,你说它邪它又带点正,你说它正它又带点邪,就是参杂了,这种人比例蛮多的。
我们看伪。
这个人他也曾经发好心来修行,他也希望往好的方向走,但是他的功课做得不多,他平常没有自我反省。
有罪不忏,也没好好持戒,有过失时他也不知道怎么去忏悔,去诃责,去改变,去调整。
有过不除,这个过失,比方说,他有不好的习惯,贪睡了、贪吃了等等不好的过失。
内浊外清、始勤终怠、内心污浊,但表面看起来很正常,刚开始还勇猛精进,但是福报现前以后就懈怠、放逸,这个人不持久,虽有好心,刚开始也希望往好的方向走,但是名利现前又夹杂着名利心,所以有善法又夹杂着罪业,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善恶参杂,善恶参杂一般来说,罪业会先得果报,因为一般来说罪业的势力会造得比较重。
你看,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慈善事业做得很多,但临终的时候相貌不好看,那你说因果何在呢?他做那样多的慈善事业,你看他的相貌不是好的相貌。
你别紧张!他的善业可能第三世才出来,因为他强者先牵,你所做的每个业都跑不掉的,但是得果报的时候,他要排个次序。
就是说如果这个人造了很多善业而没表现出来,合理的推论就是他造的罪业比较重,这个人可能两个都造,罪业先表现出来,但是他所造的善业也没跑掉,以后再说了。
所以这个伪要注意,因为伪的情况,大部分罪业都会先出来。
那么真这个是难得,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他的心已经被佛法的思想慢慢的调整,慢慢的教育,已经是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地方跑,虽然他的行为偶尔还有一些过失,但是他的大方向已经是调整成上求下化了,那么剩下就是时间的问题,他已经慢慢慢慢在改变。
一个人思想在改变以后,至少他是在进步了,这个人是保持在increasing,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进步,对他来说,成功只是时间问题了。
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这种人绝对不是只有一种行力而已,应该有智慧的层次在自我调整。这种人心里素质都非常好,他对经论的学习,他心中有很多法宝,自动随时在调整自己的心态。
当他沉闷的时候,他就颂《法华经》来启发他的心;当他攀缘的时候,他颂《楞严经》《金刚经》来调伏自己的攀缘,他用空假二观善调其心,所以他永远保持中道。
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这个人就是他的理想抱负已经成就了。
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一个人心态调整以后,他的行为可能不一定马上跟得上,他可能还有一些习惯性的行为,但至少这个人他有自我调整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很强,他做了错事,他在很短的时间会自我调整,他里面有一个系统,就是自我反省的系统会启动,他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
我们一般人造了罪业,造了就造了呗,他不是啊,他造了以后他很快就会检查出来,然后自我调整,他会找到适当的药让下一次的过失就降低了。
也就是说他的心中已经有一种自我调整的系统出现了,不简单!他已经安住菩提心,而且他也善调其心了。这种人,生命对他来说非常有益,这种人要活得长寿才好,因为他每一天都在进步,每一天对他意义都重大。
这种人,我们一般来说修行上路了,上高速公路了!我们还在市区打转,找不到路。
那么就是说,安住跟不安住。人要先求安住再求调伏,因为你安住菩提心以后,你就会自我调整了。当你还没有真正找到菩提心的时候,你的心就起伏很大。
一个人最怕没有安顿,因为他有时起恶念,有时起善念,这个人没有根,我说这个人只有善念没有善根,因为你不知道他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它好的时候有发心,不好的时候就什么都不做,这个人用情绪化在修行的了。
用情绪化不好,因为你没有根,你的生命充满了变数,充满了变数啊!你还没有上高速公路,没有上路!
今天先上到这个地方,因为后面小跟大有很多话要说了。小乘跟大乘,我们一般走向修行以后,如果你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走入小乘。你走入小乘以后,你再走出来就会耽误很长时间啊。
所以这个大小要分清楚,当你发心觉得世间的痛苦,觉悟以后你最好一开始就走对啊,修行,一开始就走入大乘最好,你不要说我先在小乘修习一下,然后再回小向大,不要这样,不要这样!
你跟自己过不去,我们一定要直去大乘,你要修就一次走向正确的道路,什么东西一次把它做好,不要没有做好再修修补补的,不要这样。
---净界法师《菩提心修学述要》2-3
格力琼寺 - 2024-11-9 8:40:40
南怀瑾
阿罗汉的灭尽定
我们把四禅八定给大家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下面为大家讲解一下小乘阿罗汉境界的灭尽定。
罗汉进入涅槃时,会跳到虚空现十八变给你看,完了以后,自己用三昧真火,在空中引起定中的火大,把自己化掉,不用汽油或瓦斯。罗汉成就最后走的时候有四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所有的生命,到这一生已达到尽头,该做的事已经做了,人世间欠的帐该还的已经还了,不再回来了,证得灭尽定,一切智慧都不用了。
灭尽定是证得涅槃境界的一种现象,而涅槃是道体。以大乘菩萨、佛的境界来讲,罗汉境界是“有余涅槃”,并非佛菩萨境界的无余涅槃。所以,罗汉进入灭尽定涅槃境界,八万四千劫后非出定不可,出来以后重新修行,回心向大,走大乘路线,最后成佛,得无余涅槃。得了灭尽定还没有跳出三界外,以禅宗来讲,得了灭尽定是“担板汉”,走到了“空”的一边,还不能起妙有。
换句话说,这个境界只能让你避开八万四千劫,最后出定,重新走大乘路线才究竟。得到灭尽定的人,气脉当然已经通了,所以他可以调兵遣将一样,随意调动自己的四大,要想调动火大当然可以做到。罗汉分两种,一种兼修神通,一种不兼修神通,所以罗汉不一定有神通。
由此再回转来看那些密宗祖师们,大部分都是走四禅八定小乘的路线,最后,充其量不住灭尽定的涅槃,往生他方佛菩萨的国度去了。对于这个苦难的娑婆世界,都有点逃避的味道,因此都被禅宗祖师们列入半吊子的范围里了。
下文:
《四禅八定与四加行》。学佛修道不是一个药方就可治百病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法。
——《现代学佛者的修证对话》
格力琼寺 - 2024-11-9 8:41:14
具慧者,最初应入大乘,因为仅仅获得小乘涅槃,只断少分过失、只证少分功德、只是少分利他,而且由佛劝发最终仍须趣入大乘。
以下具体解释。
声缘道只证悟圆满人无我,所以仅断尽烦恼障,而未能断一切所知障。就证悟如所有智而言,大乘证悟的空性如太虚空,声缘证悟的空性如小虫所吃芥子里的空间。
就证悟尽所有智而言:小乘阿罗汉具有时不知因、境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
大乘甚深智慧是无分别般若波罗蜜多,能遍一切诸法,如虚空般广大,又通达共同五明、内明等三乘法。
就福德资粮而言:大乘所积福德,如大海般深广无量;
声缘乘所积福德,则像牛迹水一样微少。
就利他而言,大乘能在刹那间成办广如虚空的无边事业,这是小乘望尘莫及的。
由此可见,声缘乘的自利和他利都只是少分,远远未能圆满。
在《海慧请问经》、《宝积经》、《掌珍论》等经论中,以比喻显示了大、小乘的差别:
大乘与小乘相比,一者如国王,一者似乞丐;一者如转轮王,一者似国王;一者如帝释天,一者似普通天人;一者如梵天,一者似其他天人;一者如大海,一者似小湖;一者如须弥山王,一者似小山;一者如海水,一者似宝瓶中水;一者如天空大云倾降之雨水,一者似草尖露水;一者如月轮,一者似星星。
从成佛的角度来说,先入声缘乘求证阿罗汉果位,是迂曲、缓慢之道。
因为证果入灭尽定一万劫后,佛放光劝请回小向大,才趣入大乘,这样成佛所经历的时间,比最钝根菩萨还要慢四十九劫。
《妙法白莲经》说:“声缘阿罗汉入于无余灭尽定中,在一万劫的末尾,经如来劝请而再次出定,趣入大乘。”《大乘庄严经论》云:“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
菩萨安住地狱时,只有片刻之苦,不会长久障碍大菩提十力等广大功德;
然而,在声缘乘的道果中,为了自利而寻求安乐,虽然暂时获得了安乐,但究竟来看,却障碍了无上菩提的成就。
《宝性论》云:“于法嗔恨及我见,怖畏轮回之痛苦,舍离利乐众生事,是为四种障碍性。”
小乘人有两种现前如来藏的障碍,即:怖畏轮回痛苦而只求自己获得寂灭,以及舍离利乐有情的事业。如果具有这两种障碍,则不能积聚大乘的福慧资粮,具有恒沙自性功德的天真佛性也无法显露,无法现前佛的三身、四智、相好、净土以及任运自成、相续不断的利生事业。
格力琼寺 - 2024-11-9 8:41:48
净土宗是大乘法门,除了让自己得好处,也要让别人得好处。所以,往生极乐不是去享受,而是去认识佛法,然后要发愿,证道后再回来度众生,此即“乘愿再来”。
格力琼寺 - 2024-11-9 8:42:28
念佛的目的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成佛的目的是要度众生,度众生不能离开众生,还得回来。释迦牟尼佛是尘点劫以前早已实成的古佛,他没有安住在常寂光享福,而是不断地来到这个五浊恶世、火宅里面度众生,《梵网经》说他已来娑婆世界八千返了。
大安法师法语
格力琼寺 - 2024-11-9 8:43:12
诸位看《菩萨戒》里面,佛陀是很严重的警告初心菩萨:你没有通达诸法实相,你不可以学外道法门,因为你先入为主。
一个人邪知邪见,那就糟糕,你永远没办法回头了,没有人可以导正你。
你有过失,你还会产生自觉,一个正知正见的人,最可贵的就是他自我反省,他随着他生命的成长,他不断的自我反省,自觉就会产生自审、然后自调。
一个人邪知邪见,他自我反省的功能丧失了,你看这个糟不糟糕!变成外道种性了。
~~ 净界法师
格力琼寺 - 2024-12-30 11:03:14
圆瑛法师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此引经作证。‘华严经’,是释迦如来初成正觉,如日初出,先照高山。为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圆融无碍,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如举一心字,佛及众生,皆悉在内。迷此心者,乃为众生。悟此心者,当下成佛。如举一佛字,心及众生,亦皆在内。佛即是心,佛原从众生修成。如举一众生,心佛亦皆在内。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即是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经中有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有一菩萨,往昔遇佛,已发菩提心。后在世间修行,将前所发菩提心忘失,并不记忆。如是,则所修无论世间善,出世间善,皆名魔业。
问:出世善法,何名魔业?答:‘楞严经’中,声闻缘觉,皆列五十种阴魔之内,据此可知。又波旬魔王,因中亦修十善,及未到地定。此定亦云未至定,未至初禅离生喜乐地之根本定,但修近分定(只能伏惑),故名未到地定。因不发菩提心,故报生欲界顶天,而为魔王。 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此以轻况重。意以修行必要发真正菩提心,否则,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此结心愿为本。故字承上转结之词。乘字去声,佛教共有五乘:一人天乘,说五戒十善之法。二声闻乘,说四谛法。三缘觉乘,说十二因缘法。四菩萨乘,说六度万行法。五最上一佛乘,惟说一心法。如来乘,即最上一佛乘。众生欲学此乘,必先具发菩萨四弘誓愿。具发者,完全而发,不可或阙,即上求下度智悲并运者也。过现诸佛,并无不发菩萨愿,而得菩提道。故发愿,为修行不可缓之事。如普贤发十大愿王,观音发十二大愿,弥陀因中发四十八愿,可为修行之模范也。先叙修行心愿为本竟。
格力琼寺 - 2025-1-2 8:06:41
内外道以皈依别,大小乘以发心别。内外道差别是皈依,皈依三宝或者不皈依皈依三宝,以这个区别内外道
格力琼寺 - 2025-1-2 12:08:44
印光法师: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
文钞原文: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印光法师文钞》•复陈慧超居士书
白话译文:
念佛时不能恳切的人,只不过是因为不知道娑婆世界的苦,极乐世界的乐而已。如果能这样想,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逢,净土法门更难遇到。如果不一心念佛,一口气上不来,就会随着宿世今生最重的恶业,堕落三途恶道,长劫受苦,没有出期。这样就会害怕地狱的苦而发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这个心一发,就如同电器充了电,药中加了硫一样,力量特别大,而且能迅速的消业障,增福慧,不是平常的福德善根所能比喻的。
格力琼寺 - 2025-1-2 13:32:38
最有意义的人生,就是修持菩提心,不仅自己要超越轮回,获证佛果,更要帮助其他的众生成佛。这种人虽然没有考虑自己,没有以自我为中心,但在帮助其他众生摆脱轮回痛苦的同时,他们自己的痛苦也自行消散了。不但自己没有生老病死,而且还可以度化数不胜数的众生;不但在这一生,而是在今后整个的生命轮回当中,生生世世、永无止境地度化众生、利益众生!
《文殊根本续》云:“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何处发何愿,彼等定成就。”
格力琼寺 - 2025-1-2 19:15:06
蕅益大师
发心不难勇锐难于坚久
示刘诣昭
学道不难伶俐,难于慎重。发心不难勇锐,难于坚久。涉世不难矫俗,难于自持。作事不难敏达,难于深忍。研义不难领解,难于精确。
夫豪杰者,圣贤之基址也。圣贤者,佛祖之阶梯也。不能为豪杰,而能为圣贤,吾所不信。不能为圣贤,而能为佛祖,吾尤不信。然真豪杰,决不以豪杰自局。真圣贤,决不以圣贤自满。真佛祖,岂复以佛祖自命哉!
格力琼寺 - 2025-1-2 21:08:22
《回向经》
此等诸善根,回向成佛因。
一|有一个神奇的秘诀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
你是否有这样的发现:
小到生活中的一餐美食、一份喜悦,
大到学习和工作中的一个成就、一项荣誉,
如果把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和伙伴,
我们就会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友谊。
可见,对美好的分享是收获幸福的秘诀。
那么,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
也有这样的一个神奇的秘诀,
它能够不断巩固和增上我们的善根,
这就是:如理回向。
二|什么是“回向”
回向的含义是什么呢?
譬如,有十个人,
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
而其他九人却没有,
现有的食物本来可以被拥有者独享,
但他却不愿如此,
而愿与其他九个人共同分享。
回向的含义也与此类似。
人们在行善时所造的善根,
能够获得善报,
但大乘的修行人却不愿独自享受此善果,
而是将它分给普天下所有的众生,
这就是回向的内涵。
那么,在回向之后,
自己的善业是否也随之而减少了呢?
善根却不是这样的,
越是回向给众生,
善根就越增长;
越是舍不得回向,
善根就越有可能减少。
三|回向的分类
回向有两种,一是有毒的回向,
二是无毒的回向。
所谓“有毒的回向”,
就是有执著的回向。
般若波罗蜜多经里讲过,
凡是有执著的善根,
就像有毒的食品。
有执著的、不是三轮体空的善根,
虽然也会带来一些临时性的善报,
但因为是有漏之法,
所以不但不能最终脱离轮回的痛苦,
反而会引发众多苦受。
无毒的回向是指,无执著的回向、无缘的回向,
也即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
无毒的回向又分为两种:一是真实的无毒回向,
二是相似的无毒回向。
所谓“真实的无毒回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萨在无缘禅定中的回向,
这是薄地凡夫所无法做到的。
我们现在只能做相似的无毒回向,
按照《三十五佛忏悔文》里所讲的方法,
真心诚意地进行观想:
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萨如何回向其善根,
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
很多经书上说过,这虽然不是真实的无毒回向,
却可以代替无毒回向。
四|如理回向,
至关重要做了善事以后,
一定要如理回向。
因为善业在没有成熟前,
就有可能遭到损坏。
什么情况会毁坏善业呢?
第一,发嗔恨心。第二,自诩功德。第三,于善生悔。第四,颠倒回向。
如果我们不及时如法地回向,
在以上这些情况下,
即使再多、再殊胜的善根,
都会被毁于一旦。
在这些毁坏善业的因素当中,
最容易出现的是嗔恨心,
它能毁坏难以计数的善业,
对凡夫而言,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行善之后必须立刻回向。
五|如理回向,这样做我们应一心一意地想:
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如何回向他们的善业,
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业,
这就是无毒的回向。
当然,我们也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
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胜的回向。
如果不会念或没有时间念其全文,
就可以念诵从“文殊师利勇猛智”,至“为得普贤殊胜行”的八句两个偈颂。
龙树菩萨说过:这八句两偈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精华。
所以仅念这八句就等于念诵了,
全部的《普贤行愿品》。
如果想广繁,也可以选择其他较长的回向文,
如《入菩萨行论》的最后一品是回向品,
其中的内容都是大乘菩萨的回向,
念诵这一品的颂词也很殊胜。
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
我们要为证得菩提、
获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
这是最殊胜的回向。
这样回向后,
善根生生世世也不会穷尽,
其善果虽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
却永无完结之时。
因为善根已经回向了菩提,
所以在未证得菩提之前,
它们是不会消失的。
格力琼寺 - 2025-1-3 7:41:53
如果我们不在佛法的根本知见上有所建立,而是指望于某些外在的神奇瑞相来建立信念和菩提心,那决定是不可能的。甚至这种指望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妄念,不用别人来反驳他,只消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十分真实的映现出其内心的空虚和无奈!
~~~ 崇慈法师
格力琼寺 - 2025-1-3 9:09:03
如果我们不在佛法的根本知见上有所建立,而是指望于某些外在的神奇瑞相来建立信念和菩提心,那决定是不可能的。甚至这种指望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妄念,不用别人来反驳他,只消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十分真实的映现出其内心的空虚和无奈!
~~~ 崇慈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