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 - 2024-6-26 9:42:03
信佛也重在明理,就是为什么行善?佛法的善和世间的善又有本质的区别,虽然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徒的善应该按照佛法的道理依理去做,明理而行善,这样的善再小也是大善。如果为了落一个好人的名声、一个大善人的名声,最终还是落在名利圈上。因此,必须福慧具足。在南传佛教国家,佛陀在世时,我们从序分这段经文可以看出,比丘们过着非常清净无染的生活,当太阳升起时,光辉洒在菩提树上时,比丘们成群结队,光头赤足,披衣托钵,到村庄去乞食。乞食以后,把食物分成几份,其中一份用来供佛、另一份救济贫穷,然后,每一个比丘在按照自己饭量的大小平均分配,把剩下的残羹喂鸟雀,表示佛法的平等。有的比丘偏于禅定,他不愿意讲经说法度众生,常住在泉边林下,远离人群,离群索居,他的智慧非常卓越,证了罗汉果位,因为没有同众生广结善缘,托钵乞食时,人们并不知他是罗汉,他连饭都要不到。这就叫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学佛的人不但应学修并重,更应该福慧具足。
我们现在用食是分段吃饭,早、中、晚三段时间,有的民族四顿饭,有的两顿,还有五顿的。汉族地区是三顿饭。早上为人食,中午为佛食,晚上是畜牲食。这里的含义虽然是吃饭,可和修道密切相关。在天台教义当中,除了调身、调吸、调心以外,还有一个调饮食。为什么说早上是人食呢,吃了以后,精力充沛,要做很多的事情,这是人的习性。佛陀日中一餐,过午以后就不食了。早上要弘法,即使中午这一餐,也不过量食。为了贪图色香美味,吃的腰都弯不下去。调饮食就是不能过量食。一切修定的人、一切学佛的人,在饮食上都应这样。也不是饿的精疲力尽,然后狼吞虎咽。饮食又和爱欲紧紧连在一起。如果三顿饭,酒足饭饱,葱酒蒜肉样样具足,这个人就会多昏沉、多淫欲。因此,要调饮食。一个人要清清静静、自自在在的生活,就要把握那些当食,那些不当食;不过量食,也不要饥饿后暴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说佛陀是个医学家,他对事物的方方面面了解的这样周到,解脱之道,才能自在。
《迷与悟》——金刚经的启示 妙花法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