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玄义分卷第一
沙门善导集记
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
道俗时众等 各发无上心 生死甚难厌 佛法复难欣
共发金刚志 横超断四流 愿入弥陀界 归依合掌礼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法性真如海 报化等诸佛
一一菩萨身 眷属等无量 庄严及变化 十地三贤海
时劫满未满 智行圆未圆 正使尽未尽 习气亡未亡
功用无功用 证智未证智 妙觉及等觉 正受金刚心
相应一念后 果德涅槃者 我等咸归命 三佛菩提尊
无碍神通力 冥加愿摄受 我等咸归命 三乘等贤圣
学佛大悲心 长时无退者 请愿遥加备 念念见诸佛
我等愚痴身 旷劫来流转 今逢释迦佛 末法之遗迹
弥陀本誓愿 极乐之要门 定散等回向 速证无生身
我依菩萨藏 顿教一乘海 说偈归三宝 与佛心相应
十方恒沙佛 六通照知我 今乘二尊教 广开净土门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第四正显说人差别。第五料简定散二善通别有异。第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第七料简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
第一先标序题者。窃以真如广大。五乘不测其边。法性深高。十圣莫穷其际。真如之体量量性不出蠢蠢之心。法性无边边体则元来不动。无尘法界凡圣齐圆。两垢如如则普该于含识。恒沙功德寂用湛然。但以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故使大悲隐于西化。惊入火宅之门洒甘露润于群萌。辉智炬则朗重昏于永夜。三檀等备。四摄齐收。开示长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乐果。不谓群迷性隔乐欲不同。虽无一实之机。等有五乘之用。致使布慈云于三界。注法雨于大悲。莫不等洽尘劳。普沾未闻之益。菩提种子藉此以抽心。正觉之芽念念因兹增长。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明。虽可教益多门。凡惑无由遍揽。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弗测所窥。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此即略标序题竟
第二次释名者。经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言佛者。乃是西国正音。此土名觉。自觉觉他觉行穷满。名之为佛。言自觉者。简异凡夫。此由声闻狭劣唯能自利阙无利他大悲故。言觉他者。简异二乘。此由菩萨有智故能自利。有悲故能利他。常能悲智双行不着有无也。言觉行穷满者。简异菩萨。此由如来智行已穷时劫已满出过三位故名为佛。言说者。口音陈唱故名为说。又如来对机说法多种不同。渐顿随宜。隐彰有异。或六根通说。相好亦然。应念随缘。皆蒙证益也。言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今言无量寿者是法。觉者是人。人法并彰故名阿弥陀佛。又言人法者是所观之境。即有其二。一者依报。二者正报。就依报中即有其三。一者地下庄严。即一切宝幢光明互相映发等是。二者地上庄严。即一切宝地池林宝楼宫阁等是。三者虚空庄严。即一切变化宝宫华网宝云化鸟风光动发声乐等是。如前虽有三种差别。皆是弥陀净国无漏真实之胜相。此即总结成依报庄严也。又言依报者。从日观下至华座观已来总明依报。就此依报中即有通有别。言别者。华座一观是其别依。唯属弥陀佛也。余上六观是其通依。即属法界之凡圣。但使得生者共同受用故言通也。又就此六中即有真有假。言假者。即日想水想冰想等是其假依。由是此界中相似可见境相故。言真依者。即从琉璃地下至宝楼观已来是其真依。由是彼国真实无漏可见境相故。二就正报中亦有其二。一者主庄严。即阿弥陀佛是。二者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又就此正报中亦有通有别。言别者。即阿弥陀佛是也。即此别中亦有真有假。言假正报者。即第八像观是也。观音势至等亦如是。此由众生障重染惑处深。佛恐乍想真容无由显现。故使假立真像以住心想。同彼佛以证境故言假正报也。言真正报者。即第九真身观是也。此由前假正。渐以息于乱想心眼得开。粗见彼方清净二报种种庄严以除昏惑。由除障故得见彼真实之境相也。言通正报者。即观音圣众等已下是也。向来所言通别真假者。正明依正二报也。言观者照也。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言经者经也。经能持纬。得成匹丈有其丈用。经能持法理事相应。定散随机义不零落。能令修趣之者必藉教行之缘因乘愿往生证彼无为之法乐。既生彼国更无所畏。长时起行果极菩提。法身常住比若虚空。能招此益故曰为经。言一卷者。此观经一部虽言两会正说。总成斯一故名一卷。故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此即释其名义竟
三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如大品经以空慧为宗。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言教之大小者。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四辩说人差别者。凡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天仙说。四者鬼神说。五者变化说。今此观经是佛自说。问曰。佛在何处说。为何人说。答曰。佛在王宫为韦提等说
五料简定散两门即有其六。一明能初言即是韦提。二明所请者即是世尊。三明能说者即是如来。四明所说即是定散二善十六观门。五明能为即是如来。六明所为即韦提等是也。问曰。定散二善因谁致请。答曰。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问曰。未审。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备不虚。何机得受。答曰。解有二义。一者谤法与无信八难及非人此等不受也。斯乃朽林硕石不可有生润之期。此等众生必无受化之义。除斯已外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此即答上何机得受义竟。二出在何文者即有通有别。言通者即有三义不同。何者。一从韦提白佛唯愿为我广说无忧恼处者。即是韦提标心自为通请所求。二从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者。即是韦提自为通请去行。三从世尊光台现国。即是酬前通请为我广说之言。虽有三义不同。答前通竟。言别者则有二义。一从韦提白佛我今乐生极乐世界弥陀佛所者。即是韦提自为别选所求。二从唯愿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者。即是韦提自为请修别行。虽有二义不同。答上别竟。从此已下次答定散两门之义。问曰。云何名定善。云何名散善。答曰。从日观下至十三观已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问曰。定善之中有何差别。出在何文。答曰。出何文者。经言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即是其文。言差别者即有二义。一谓思惟。二谓正受。言思惟者。即是观前方便。思想彼国依正二报总别相也。即地观文中说言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土。即合上教我思惟一句。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即地观文中说言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即合上教我正受一句。定散虽有二义不同。总答上问竟。又向来解者与诸师不同。诸师将思惟一句用合三福九品以为散善。正受一句用通合十六观以为定善。如斯解者将谓不然。何者。如华严经说。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异名。与此地观文同。以斯文证。岂得通于散善。又向来韦提上请但言教我观于清净业处。次下又请言教我思惟正受。虽有二请。唯是定善。又散善之文都无请处。但是佛自开。次下散善缘中说云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已下即是其文
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就此门中即有其六。一先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二即以道理来破之。三重举九品返对破之。四出文来证定为凡夫不为圣人。五会通别时之意。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之义
请者诸师解者。先举上辈三人。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无生忍故。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故。上下者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三小劫始入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乘圣人生位。次举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罗汉故。中中者是内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须陀洹故。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罗汉果故。此之三品唯是小乘圣人等也。下辈三人者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共同一位求愿往生者。未必然也。可知
第二即以道理来破者。上言初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如华严经说。初地已上七地已来。即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斯等曾无分段之苦。论其功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并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悲化十方须臾遍满。更忧何事乃藉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以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答上二竟。上下者。上言从种性至初地已来者。未必然也。如经说。此等菩萨名为不退。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如鹅鸭在水水不能湿。如大品经说。此位中菩萨由得二种真善知识守护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诸佛二是十方诸大菩萨。常以三业外加于诸善法无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此等菩萨亦能八相成道教化众生。论其功行。已经一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等既有斯胜德。更忧何事乃藉韦提请求生也。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还成错也。此责上辈竟。次责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涂永绝四趣不生。现在虽造罪业。必定不招来报。如佛说言。此四果人与我同坐解脱床。既有斯功力。更复何忧乃藉韦提请求生路。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义同前错也。以下可知
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者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以此文证。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何得判同上圣也。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对上上竟。次对上中者。诸师云是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不必受持大乘。云何名不必。或读不读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论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善根回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行业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然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如华严经说。乃是不可思议。岂藉韦提致请方得往生也。返对上中竟。次对上下者。诸师云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或信不信故名为亦。又言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更无余善回斯一行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得往生。以斯文证。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致使去时迎候有异。若论此位中菩萨力势。十方净土随意往生。岂藉韦提为其请佛。劝生西方极乐国也。返对上下竟。即此三品去时有异。云何异。上上去时。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上中去时。佛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上下去时。佛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直是业有强弱。致使有斯差别耳。次对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圣众放光说法来现其前。此人见已即得往生。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持小乘戒凡夫。何小圣也。中中者。诸师云见道已前内凡者。何故观经云。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命欲终时。见佛即得往生。以此文证。岂得言是内凡人也。但是佛去世后无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以佛愿力即得生也。若论小圣。去亦无妨。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于圣也。中下者。诸师云小乘内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离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次对下辈三人者。诸师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降者。将谓不然。何者。此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唯知作恶。何以得知。如下上文说。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无有惭愧乃至一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涂未可出也。下中者。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毁破。又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不净说法乃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命欲终时。地狱猛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当见火时。即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功德劝令往生。此人闻已即便见佛。随化往生。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命欲终时。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劝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即生。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沉。由终遇善七宝来迎。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第四出文显证者。问曰。上来返对之义云何得知。世尊定为凡夫不为圣人者。未审。直以人情准义为当。亦有圣教来证。答曰。众生垢重智慧浅近。圣意弘深。岂宁自辄。今者一一悉取佛说以为明证。就此证中即有其十句。何者。第一如观经云。佛告韦提。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者。是其一证也。二言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者。是其二证也。三言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者。是其三证也。四言韦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彼佛国土者。是其四证也。五如日观初云。佛告韦提汝及众生专念已下乃至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见日已来者。是其五证也。六如地观中说言。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众生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者。是其六证也。七如华座观中说言。韦提白佛。我因佛力得见阿弥陀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云何得见者。是其七证也。八次下答请中说言。佛告韦提。汝及众生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者。是其八证也。九如像观中说言。佛告韦提。诸佛如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者。是其九证也。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说言为诸众生者。是其十证也。上来虽有十句不同。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于大小圣也。以斯文证。岂是谬哉
第五会通别时意者。即有其二。一论云。如人念多宝佛。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堕者。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报。道理成佛之法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岂将念佛一行即望成者。无有是处。虽言未证。万行之中是其一行。何以得知。如华严经说。功德云比丘语善财言。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谓念佛三昧。以此文证。岂非一行也。虽是一行。于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没。故名不堕。问曰。若尔者。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亦应成佛竟也。此之二文有何差别。答曰。论中称佛唯欲自成佛果。经中称佛为简异九十五种外道。然外道之中都无称佛之人。但使称佛一口即在佛道中摄。故言已竟。二论中说云。如人唯由发愿生安乐土者。久来通论之家不会论意。错引下品下生十声称佛。与此相似。未即得生。如一金钱得成千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十声称佛亦复如是。但与远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噵佛直为当来凡夫。欲令舍恶称佛。诳言噵生。实未得生。名作别时意者。何故阿弥陀经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言护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称佛之名也。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苦哉奈剧能出如此不忍之言。虽然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若依此执者。即是自失误他也。问曰。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答曰。若欲往生者。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今此论中但言发愿不论有行。问曰。何故不论答曰。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是故不论。问曰。愿行之义有何差别。答曰。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是故今此论中直言发愿不论有行。是故未即得生与远生作因者。其义实也。问曰。愿意云何乃言不生。答曰。闻他说言西方快乐不可思议。即作愿言我亦愿生。导此语已更不相续。故名愿也。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又来论中称多宝佛为求佛果即是正报。下唯发愿求生净土即是依报。一正一依。岂得相似。然正报难期。一行虽精未克。依报易求。所以一愿之心未入。虽然。譬如边方投化即易为主即难。今时愿往生者并是一切投化众生。岂非易也。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斯乃不可以言定义。取信之者怀疑。要引圣教来明。欲使闻之者方能遣惑
第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义者。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又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然报应二身者眼目之异名。前翻报作应。后翻应作报。凡言报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故名为报。又三大僧祇所修万行必定应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应身。斯乃过现诸佛辨立三身。除斯已外更无别体。纵使无穷八相名号尘沙。克体而论。众归化摄。今彼弥陀现是报也。问曰。既言报者。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何故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槃时。此之一义若为通释。答曰。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尚非三乘浅智所窥。岂况小凡辄能知也。虽然。必欲知者。敢引佛经以为明证。何者。如大品经涅槃非化品中说云。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颇有实事不空者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佛告须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识即是化。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间法是化。出世间法亦是化。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并诸法果.及贤圣人.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佛告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于是法中有声闻法变化。有辟支佛法变化。有菩萨法变化。有诸佛法变化。有烦恼法变化。有业因缘法变化。以是因缘故。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烦恼断。所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断诸烦恼习。皆是变化不。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变化。佛言。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须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灭非变化。佛言。无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世尊。如佛自说。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涅槃一法非如化。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法平等非声闻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者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耶。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纵使后入涅槃。其义无妨。诸有智者应知。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问曰。若言凡夫小圣得生者。何故天亲净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今彼国中现有二乘。如斯论教若为消释。答曰。子但诵其文不窥理。况加以封拙怀迷无由启悟。今引佛教以为明证。却汝疑情。何者。即观经下辈三人是也何以得知。如下品上生云。或有众生。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如此愚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阿弥陀佛。当称佛时。化佛菩萨现在其前。金光华盖迎还彼土。华开已后观音为说大乘。此人闻已即发无上道心。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当华开之时。此人身器清净正堪闻法。亦不简大小。但使得闻即便生信。是以观音不为说小。先为说大。闻大欢喜即发无上道心。即名大乘种生。亦名大乘心生。又当华开时。观音先为说小乘者。闻小生信。即名二乘种生。亦名二乘心生。此品既尔。下二亦然。此三品人俱在彼发心。正由闻大即大乘种生。由不闻小故。所以二乘种不生。凡言种者即是其心也。上来解二乘种不生义竟。女人及根缺义者。彼无故可知。又十方众生修小乘戒行愿往生者。一无妨碍悉得往生。但到彼先证小果。证已即转向大。一转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二乘种不生。前解就不定之始。后解就小果之终也。应知
第七料简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者。问曰。韦提既言得忍。未审。何时得忍。出在何文。答曰。韦提得忍出在第七观初。经云。佛告韦提。佛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音势至侍立左右。时韦提应时得见。接足作礼。欢喜赞叹即得无生法忍。何以得知。如下利益分中说言。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廓然大悟得无生忍。非是光台中见国时得也。问曰。上文中说言。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此之一义云何通释。答曰。如此义者但是世尊酬前别请举劝利益方便之由序。何以得知。次下文中说言。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次下日想水想冰想乃至十三观已来尽名异方便也。欲使众生于此观门一一得成。见彼妙事心欢喜故即得无生。斯乃直是如来慈哀末代举劝励修。欲令积学之者无遗圣力冥加现益故也
证曰。掌握机糸十有三结。条条顺理以应玄门讫。此义周三呈前证者矣。上来虽有七段不同。总是文前玄义。料简经论相违妨难。一一引教证明。欲使信者无疑求者无滞。应知
观经玄义分卷第一
![]()
1、隋唐盛世 善导示现
![]()
中国净土教的大成者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出生于隋朝大业九年(六一三),往生于唐朝永隆二年(六八一),春秋六十九。亦既隋炀帝之时出生,历经唐之高祖、太宗的时代,而于高宗之时代往生。其活跃于自信教人信的正是唐朝之国运极为鼎盛的太宗、高宗时代。而大师出生之前的统一天下之隋文帝时代,佛教正以旺盛之势在复兴著;文帝颁下“佛教治国策”、“佛教兴隆策”、“天下佛寺复兴诏”等,全国几乎成为佛教化。在佛教信仰如此澎湃的时代中,大师从无量光明的净土应化而来,高举念佛成佛的旗帜,指引众生,导归极乐,圆满佛果。
2、年青立传 光芒初现
善导大师的传记文献颇多,中国与日本的约有三十种之多,其中最早的是唐朝道宣律师所著的《续高僧传》,其次也是唐朝的文谂大师、少康大师共篡的《瑞应删传》,此外大多是后人站在赞扬的立场记述的,这当然有其意义,但在历史上的价值比较低。善导大师传记可资参考的基本性资料有四种:
一、道宣《续高僧传》(遗身篇)附会通传之善导传(六四五)
二、文谂、少康《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善导传(八0五)
三、戒珠《净土往生传》善导传(一0六四)
四、王古《新修往生传》善导传、善道传(一0八四)
道宣律师生于隋朝开皇十六年(五九六),长于大师十七岁,人尚在世,时又青年,而南山律的开祖道宣律师于其《续高僧传》中便已就其所闻的预先为大师写下众所赞扬的事迹,虽然仅有简短的一百二十三字,但大师的伟大,已现端倪。
3、俗姓朱氏 籍贯山东大师俗姓朱,山东省临缁县人(一说安徽省泗县),年少出家,师事密州之明胜法师,钻研《法华》、《维摩》等大乘经典。
密州在山东省诸城县,距临缁县不远。明胜法师是三论宗学匠,与开创三论宗之嘉祥大师吉藏同为法朗大师的高弟。
4、隋末唐初 教界盛况若从当时佛教界的盛况而言,此时嘉祥大师诏入帝都长安之日严寺宣扬宗风;嘉祥大师寂于武德六年(六二三),善导大师出生之顷正是嘉祥大师在长安极为活跃之时。
又天台宗之开创智凯大师六十岁往生之时是开皇十七年(五九七),是善导大师出生之前的十六年,之后的天台宗由弟子章安大师灌顶在极力弘扬。
净土教方面,大业五年(六O九)四十八岁时归入净土教的道绰禅师,正以山西之太原为中心地域,传播念佛种子,声名远播,七岁之童皆知念佛。
又西天取经,历经十六年之大旅行,翻译出所带回的庞大经典,留下不灭功绩的玄奘三藏,早生于大师十一年;大师与三藏大约同时代活跃于帝都长安。
5、见相愿生 其来有自大师曾经看到“西方变相图”,大为震撼,便生欣慕净土、深愿往生之情而赞叹地说:“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所谓“西方变相图”是描绘阿弥陀佛之净土庄严的图画,“变”即是转变,将极乐净土之相转变为图画,以令人观赏,起人欣慕。大师一见“西方变相图”便大为感动,欣求净土之深切愿心,始终不二,始终一贯,可见大师宿善之厚,其来有自。
6、深归观经 亲证三昧到了二十岁受具足戒后,与妙开律师共看观经,悲喜交叹地说:“修馀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
《观无量寿经》在隋唐之初是最受欢迎的经典之一,不只为净土教众所尊重,也普遍受到佛教界全体的敏锐注目,演讲、读诵此经的可说所在多有。
就“时”与“机”的痛烈反省,亦即自觉末法之时,则宣说救度罪恶生死凡夫之教法的这一部《观经》之广受重视与喜爱是极其当然的。
《新修往生传》如此记载:“后遁迹终南悟真寺,未逾数载,观想忘疲,已成深妙;便于定中,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
终南山在帝都长安之南,而悟真寺则在终南山之蓝田县,系隋朝开皇年间净业法师所创建;后来有保恭、慧超、法成等法师相继住锡,他们都修持净土法门,故悟真寺可谓信仰净土的实践道场。而大师二十几岁便亲证三昧,古今高僧,少出其右。
7、访师求道 彻悟真髓唐贞观年中,二十余岁,初闻道绰禅师在晋阳开阐净土宗风,乃不远千里,从而问津。对于大师的来访,绰禅师心中很欢喜,知道眼前这位青年行者将是自己的后继者,因而为其彻说弥陀本愿与《观经》真意。《观经》的真精神必须以《大经》解释始能显明,亦即十三观的观佛三昧是所舍的,唯有信佛本愿念佛名号的念佛三昧才是一切三昧中王。大师在绰禅师的指导之下,一切疑问当下冰解而体悟《观经》的奥义。如是亲蒙面授《观经》幽意,彻悟净土真髓,深归弥陀本愿,成为绰禅师门下面授之杰出弟子。
绰禅师继承昙鸾祖师的宗风,唯信弥陀本愿之救度,唯念弥陀本愿之名号;一生中敷演《观经》两百遍,其化风之盛,名高一世,帝王敬仰,庶民齐归。
8、二河白道 告白信心依据《新修往生传》记载,大师访绰禅师时,正逢玄冬之首,寒风飒飒,旅途重重,风飘落叶,填满深坑;乃入中安坐,一心念佛;不觉已度数日,忽闻空中有声音说:“可得前行,所在游履,无复挂碍。”于是忘疲出坑,至道绰禅师之玄中寺。
之后大师注解《观经》,以“二河白道喻”描绘自己入信的过程,曾记述无人空旷之荒野踽踽独行,令人感受到那时绝处逢生的体验。
9、径路修行 唯在念佛有关大师参谒绰禅师的经过,《续高僧传》简略地说:“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环寓,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师,唯行念佛,弥陀净业。”
大师所住之悟真寺与道宣律师所住之丰德寺同在终南山,故言“山僧”。唯行念佛,必生极乐,因为仰仗的是弥陀大愿业力之故。故大师有名的<劝化偈>云:
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龙钟
假铙金玉满堂 难免衰残老病
任是千般快乐 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 但念阿弥陀佛
“但念阿弥陀佛”即是“唯行念佛”,即是“径路”,“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在此可知大师之念佛宗风,乃受教于道绰禅师,而禅师则传承自昙鸾祖师。
10、至诚念佛 行持勤笃大师之遇绰禅师,如鱼得水,亲蒙泻瓶之教;至贞观十九年绰禅师八十四岁(六四五)往生之后,又回到悟真寺,时大师三十三岁。被仰为亲证三昧之圣旨的善导大师,日常行持甚为勤笃,其具体情形,《净土往生传》这样地记载:
入堂则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须流汗,以此相状,表于至诚。
三十余年无别寝处,不暂睡眠;除洗浴外曾不脱衣。
护持戒品,丝毫不犯,未尝举目视女人。
尊敬一切人,乃至沙弥亦不受礼。
绝意免得,远诣戏笑。
所行之处,争申供养;饮食衣服,四季丰饶,皆不自入,并将回施;好食送大厨供养徒众,粗恶自食。
乳酪醍醐皆不饮啖。
诸有布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堵。
见坏寺及坏塔,皆悉修营。
燃灯续明,每岁不绝。
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始终无改。
每自独行,不共众去;恐谈世事,妨修行业。”
由此可知大师律己以严,待人以宽,而又慈悲心切,所到之处,皆蒙其恩。故后面所提到的《隆阐大法师碑序》赞扬大师之德风而言:“慈树森疏,悲花照灼。”
11、一声佛号 一道光明大师念佛之精至,达到口念阿弥陀佛一声,即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百声千声,光出亦然,所以后世或称终南大师(因住终南山故),或称光明和尚(因口出光明故)
大师不愧是弥陀化身,其教化活动,可说不可思议,完全以超人的魄力在推进,据《续高僧传》及《瑞应删传》说:
“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铺;士女奉者,其数无量。”
亦即书写《阿弥陀经》分赠有缘四众,其数达十万卷,并以画相令人欣慕,所以士女奉者,“其数无量”。现在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有收藏一本大师真迹的《阿弥陀经》,此书是一八九九年大谷探险队在中央亚细亚的吐鲁番所发掘。大师之真迹进而流布到西域地方,其教化之广,令人惊叹。
12、写经十万 变相三百而《净土往生传》云:“续至京师,激发四部弟子,无问贵贱,彼屠沽辈亦击悟焉。”亦即大师进入京师长安,广度民众,传授净土法门,激发四部弟子,无问贵贱,甚至屠沽之辈,亦深受感化,悔改念佛往生。
13、较量念佛 佛像放光又,大师在西京寺内,曾与金刚法师较量念佛的胜劣,大师发愿说:
“准诸经中世尊说,念佛一法得生净土,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弥陀佛定生净土,此是真实不诳众生者,即遣此堂中二像总放光明。
若此念佛法虚,不生净土,诳惑众生,即遣善导于此高座上即堕大地狱,长时受苦,永无出期。
遂将如意杖指一堂中像,像皆放光。”(唐道镜、善道《念佛镜》)
14、厌秽欣净 舍身往生长安之道俗男女,受感化而归向净土者甚众,且在大师“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的殷勤教化之下,受到热烈感化而“舍身往生”的信者,时有所闻,《续高僧传》说:
“时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导言:今念佛名,定生净土否?导曰:念佛定生。
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闻台省。”
“台省”即是当时的中央政府,这是道宣律师亲闻所记;而《净土往生传》更说:
“京华诸州,僧尼士女:或投身高岭,或寄命深泉,或自堕高枝,焚身供养者,略闻四远,向百余人。诸修梵行,弃舍妻子者;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者;念阿弥陀佛,日得一万五千至十万遍者;及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不可知数。”
不论帝都,不论他方,僧俗男女,投身断命,甚至烧身供养,总共超过一百人。大师感化之伟大一至于此,则其盛德难以形容,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可说超群拔粹,少出其右,故《瑞应删传》言:“佛法东行,未有禅师之盛德矣!”
见此令人想到《观经疏·定善义》言:
“归去来 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 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 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 入彼涅磐城”
大师对时代之浊恶与人心之罪障,在极其深邃的洞察之后而吐露出这样的痛烈心情。
15、以讹传讹 误传舍身由于当时“舍身往生”的事迹频传,因而善导大师之其他传记也有大师舍身往生的传说,然而这是误读前面所引《续高僧传》之文,此文宋朝戒珠之《净往生传》、王古之《新修往生传》等误传为大师舍身往生,虽非正确,但由此可知当时愿生西方之热切。
又善导与善道《新修往生传》作二人说,然这并非二人,也是从同一人的传记误传而来的。
16、慈恩寺碑 纪念大师大师法化甚广,因而在长安市区所住过的寺院除了“光明寺”之外,有名的“慈恩寺”及“实际寺”也是长期弘化的地方。
慈恩寺是名满天下的玄奘三藏住锡之处,三藏在此译经院完成了翻译佛典的不朽金字塔。然而此寺有两座纪念大师的碑文:
一、唐慈恩寺善导禅师塔碑 永隆二年(六八一) 僧义成撰 李振方正书
二、唐慈恩寺善导和尚塔铭 大中五年(八五一) 僧志遇撰并书
可惜这两座碑文失传,否则对大师的事迹会更清楚。此慈恩寺建立的由来与道绰禅师略有因缘,亦即绰禅师专事净土的念佛高风非常受到高宗之母文德皇后的仰慕,而皇后于贞观十年(六三六)去世;到了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为母作功德之故,当时还是皇太子的高宗便在帝都兴建慈恩寺。其落成法会时,诏迎全国五十位高僧,大师便是被勒选的其中一人。进出长安的大师也时时居住慈恩寺扩展净土法门,而感化之深,功勋之隆,致使后人一而再地为其树碑,永贻怀念。
17、龙门大佛 奉勒监造有关居住“实际寺”的事迹有二种资料:
一、“隆阐大法师碑”,亦即“大唐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勒赠隆阐大法师碑铭(金石萃编卷八十六·唐四六),此碑铭内容,系叙述大师弟子怀恽法师的出家事缘,其碑文云:
“高宗总章元载,……时有亲证三昧大德善导舍黎,……雅缔师资。……”
碑文记述怀恽法师(原为世爵子弟)落发出家,系由大师为其主持剃度仪式,时为唐高宗总章元年(六六八)。
二、“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合龙记”的碑文,世界驰名的洛阳“龙门大佛”是高宗皇帝发心,皇后武氏出钱所建造的,而奉勒监造的即是善导大师。当时大师住锡“实际寺”,故此碑文如此记载:
“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
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奉勒检校僧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毕功。”
上元二年(六七五)大师六十三岁,碑文有“西京实际寺善导之语,可知大师此时是常住在此寺布教的时期,因当时实际寺住持即是大师弟子怀恽法师。此亦可知大师博学多才,于佛教艺术造诣之深,至于上达天听,为皇帝倚重。
18、湖北襄阳 传授胜行大师弘化与日增盛,不仅遍及山西,河洛,且南至湖北襄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记述义净三藏所言云:
“有比丘贞固者,往襄州,遇善导禅师,传授弥陀胜行。”
弥陀本愿念佛法门的传布受到义净三藏的注目,且赞扬为“胜行”,可知此法的殊胜,及大师法化之盛、辛勤之劳。
19、造疏感梦 楷定古今在长安期间,大师为了纠正当时教界对《观经》的错解,乃撰著《观经疏》四卷(亦称四贴疏),撰写之前,于佛前标心结愿,请求灵验;当夜即见圣境,诸佛菩萨现前。自此以后,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当《观经疏》圆满时,再度祈请,连续三夜,皆现圣境。其状具载于《观经疏》第四卷,彼寻便知。
故后世以此疏谓之“弥陀传说”,亦谓“楷定古今之疏”,珍重如经,而大师亦被尊为“楷定古今之大师”。
20、预知时至 掩室长逝大师在帝都长安弘扬弥陀本愿念佛法门,非常契应群机,缁素男女之归依甚众,门前成市。往生前 不久,正于所住寺院中画净土变相,忽然催促令速成就;或问其故,大师回答:“吾将往生,可住三两夕而已。”时间一到,忽然示现微疾,掩室怡然长逝,身体柔软,容色如常,异香音乐,久而方歇。春秋六十九,时在永隆二年(六八一)三月十四日。
21、信者无量 高弟三名大师拥有很多足可惊叹的信者,传记说“士女奉者,其数无量”,因此受业弟子当然也不在少数;其中最有名的有三位,即撰著《释净土群疑论》的怀感(六八O顷),怀恽(六四O--七O一)、净业(六五五--七一二)。其中怀感大师来不及写完《群疑论》便已先行往生,而由其师弟怀恽法师续写完成。
22、长安南郊 建塔纪念长安郊外,南望终南山,北眺长安城,所谓临水面山之佳地的神禾原,一座十三层高的大塔伟然耸立著,这便是奉安大师遗骨的“崇灵塔”。
师事大师十数年的怀恽法师怀念恩师之入灭,乃选此胜景建塔立碑,并于塔侧兴建寺院名“香积寺”,栽植神木灵草,四时供养不怠;此寺由怀恽法师及其师弟净业法师相继住持。这些事迹记载于《隆阐大法师碑》。然而世间无常,往昔甚为宏壮的寺观,如今伟容不在,唯此大塔凌越一千三百余年的风雪,巍然独立于田园中,彰显大师万古不灭的遗德,频添吾人归依渴仰的遐思。
23、遗文放光 少康感悟到了中唐时代,贞元之初,另一净土高僧,念佛佛从口出,世称“后善导”的少康大师(?--八O五),参访洛京白马寺,见殿内文字累放光明,甚感奇异,向前探看,乃是善导大师所作的《西方化导文》;少康大师一见非常欢喜,便祝愿说:“如果我与净土有缘,惟愿此文,再现光明。”祝愿才毕,果然光明再度闪烁,光中有无数化佛菩萨。少康大师深受感动,当下立誓说:“劫石可移,我愿无易矣!”
24、形像神变 化佛付嘱于是少康大师立即前往长安瞻礼善导大师的影堂,大陈荐献,乞愿一见善导大师,立时善导大师的遗像化为佛身,向少康大师说:“汝依吾教,利乐众生,同生安乐。”少康大师一闻,似有证悟。
25、本地弥陀 垂迹善导大师乃是阿弥陀佛化身,事载《西方略传》;故得生前灭后,盛德灵异,不可思议。宜哉!独得本愿深旨,广度念佛群萌。
法然上人于其《选择本愿念佛集》之结尾赞言:
“仰讨本地者:四十八愿之法王也,十劫正觉之唱,有凭于念佛;
俯访垂迹者:专修念佛之导师也,三昧正受之语,无疑于往生。
本迹虽异,化导是一也。”
26、五部九卷 本疏具疏大师之著作成为净宗圣教的有左列“五部九卷”,尚有失传的《阿弥陀经义》,此书<定善义>出现二次,恰如《四贴疏》,是《阿弥陀经》随文解释之疏。
此五部之中,《观经疏(四贴疏)》四卷谓之“本疏”,亦谓“解义分”,其他四部谓之“具疏”,亦谓“行仪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