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吉林大安三圣庵 〗 » 卍 走进佛门 卍 » [原创]烦恼即菩提──无苦集灭道】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苦、集、灭、道在佛教中称为四谛法门。谛,是真实义。四谛即四种真实不虚的道理。佛陀初转  


**时,对乔陈如等五比丘就是开示四谛法,此后佛陀一生设教几乎没有离开这个纲领。因此,四谛是


修学佛法的大纲,在佛教中是十分重要的。四谛含有二重不同的因果。苦、集二谛为迷的因果:集是


因,苦是果,由集感苦是人间杂染因果,灭、道二谛为悟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由道证灭是觉者的


清净因果,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一是以情为本的人生,一是以智为本的人生学佛就是转迷为悟,转染


为净。


佛陀是大医王,专治有情生命中存在的病态,四谛法门的施设是佛陀根据良医治病的程式而建立起来


的,作为一个良医,当他给病人治病时,首先需要清楚病人的状况,其次要知道得病的原因,再次要明


白这病通过治疗能否恢复,恢复到什么程度,最后开设药方。医生治人类的身病,佛陀则治众生的心


病。佛陀说四谛法,治众生病,其治病程式也和医生一样。


四谛法中的第一个是苦谛。‘苦’是有情生命的病状。有人说学佛是逃避现实,我认为这种提法不


对,因为学佛的人首先就是要认清人生的现实。作为人,它要面对的是什么?诸如生、老、病、死、无


常、因果、苦、空等,认清现实,始能改变现实,这是佛教解决人生痛苦的前提。然而一般不学佛的人


则恰恰相反,他们虽然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却不敢勇于面对现实。


[MP=400,00]http://buddha.goodweb.cn/music/musicdownload/guzheng_10.mp3[/MP]

西楠 - 2010-7-27 18:12:00

苦海无边,净土是岸。


南无阿弥陀佛![em1][em4]

乡间小路 - 2010-7-27 18:12:00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em7][em7][em7]

菩提小语 - 2010-7-27 18:12:00

感恩佛乐神韵的《烦恼即菩提 无苦集灭道》的诠释。


佛陀是大医王,佛陀的教育是圆满的,感恩佛乐神韵这么一语道破“苦 集 灭 道”。


我一直觉得生活的状态还有更好更美满的,一直没有找到。


感恩佛陀的教育,让我知道了人生的真谛,发心皈依佛陀。


可是在我的生活里面还是有种种色相,令我心生困惑,这里面的“情”太多了,说到底还是自己放不下。


我想寻找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一直有心想成出家弟子,只有回到寺庙,才真正有种回家的感觉。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此殊缘……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em15]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宽容,就是宽广的包容,因为宽阔广大,所以才足以包容,包容那清净的,也包容那污秽的,包容善,也包容不善,就像广阔的大地,不拒清净污秽,也像浩瀚的大海,不拒百川细流,更像无垠的虚空,无所不含,无所不摄。
  所以,要能成其“宽容”,就必定是无限宽阔广大。
  而我们的心灵本质,或我们的“本来面目”,本就具有如虚空般的“空性”特质,无限的宽阔广大,没有什么可以局限它,也没有什么可以障碍它,除了我们自己的“执着”。
  “执著了,计较、嫉妒、怨恨了,我们的“心”就只像针眼般的狭小.连自己也无藏身宅处,而“执著”所带来的痛苦,不止是外来的,更多的是自己带给自己的痛苦。
  因为执著的狭隘心灵,违反了它本应有的宽阔广大,所以那是意识或潜意识里,自己对自己所做的“惩罚”,也是对“空性”的背反,所带来的痛苦。
  佛经上有个故事,说很久以前,在波罗奈国,有一个人,以苦力为生,他非常的勤俭,每当有些积蓄时,他就换成黄金,封藏在瓶罐里,然后埋藏在家中,每当看着黄金一天天的增加,他的快乐也就与日俱增。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终身省吃俭用的结果,终于换来了满满七个瓶罐的黄金,但这时,他也终于老病了,由于仍不肯花钱请医生治疗,最后终于留下他的黄金,与世长辞了。
  死后,由于嗔恨,和念念不忘他留下的黄金,终于使他变成一条毒蛇,仍日日夜夜的守护着他生前所埋藏的黄金,就这样,物换星移,经过了一万年之后,有一天,他突然醒悟到,就是由于这样的执著和嗔恨,才使他一万年来脱离不了蛇身,当从这样的执著觉悟后,很快的他就获得解脱了,而相传这条毒蛇,就是舍利弗的某个前身。
  “执著”是心的枷锁和牢狱,当心一执著,就像针眼般的狭小,当心一打开,天地可以无限的宽广。
  就像这条毒蛇,因为嗔恨和对黄金的执著,使它一万年来不得超生,而当有一天醒悟了,终于发现,原来自己陷在自己所造的执著迷梦里。
  同理,怨恨,或任何的情绪执著也一样,它将我们关入心的牢狱中,让我们执著在“受辱、受害、受杀”的怨怼里,然后急于要寻找到我们的“仇家”,来为我们虚幻不实的“受辱、受害、受杀”的心灵感受,讨回它应有的公道。
  但当我们突然觉悟了,就好像从梦中醒悟了,我们才发现,原来,怨恨和所有的执著一样,都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情绪,如“梦”,如“幻”,如“泡影”,如“露”亦如“电”!
  我们也才发现,原来心灵的领域,可以如此的开阔和自在,而“执著”就是对这样一种开阔本质的背反,也是一切痛苦的源头!
  当我们醒悟了,我们就学会“宽容”了,不只宽容了别人的过错,也相对的净化了自己,让自己向着更宽广的清明自性回溯,而由此所展现的,将会是一个没有任何不安和痛苦的光明心境。
心如 - 2010-7-27 18:12:00
[em6]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491


     


    皈依佛,尽形寿不皈依外道天魔;
  


    皈依法,尽形寿不皈依外道邪说;
  


    皈依僧,尽形寿不跟随外道门徒。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492


真正的布施是要有一颗清净心,就如这露珠,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即使生命慢慢消融,也了无遗憾.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493


人都是有感情的,所以叫做有情众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或多或少的受着情的支配,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对它生起正确的觉照,尽量抛下私情,将其升华,情的升华就是爱,但这个爱不是自私的爱,而是博爱的爱,爱再升华,就是慈,就是佛教讲的慈悲,再将其升华,就是大慈大悲,这个才叫真爱,否则都叫俗情,出不了轮回,而且情越重,人就越愈痴,越会堕落,看看六道众生就知道了,由上到下,一道比一道情重,一道比一道愈痴,关于这个问题,<<楞严经>>中分析的最透彻了,只要多一分情,就堕落一分,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佛弟子,要尽量把这个情字看破,把它升华为佛陀的大慈大悲,不要再被世情人情所牵,这就叫做参透情禅.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494


烦恼即菩提是说,菩提性空,没有定法名为菩提,而烦恼的本性也是当体即空,并无实在的烦恼可得,只要当下转念,烦恼就是菩提,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可是更多时候,我们都是被烦恼牵着鼻子走,被它搞得团团转,想想真是冤枉。

水晶心 - 2010-7-27 18:12:00


495


[MP=400,0]http://www.haikong.com/foyue/../fileupload/foyue/omtf.mp3[/MP]

我佛慈悲 - 2010-7-27 18:12:00
[em1]
常喜 - 2010-7-27 18:12:00

[em15]


[em1][em1][em1][em1][em1][em1][em1]


[em4][em4][em4][em4][em4][em4][em4]

无量寿 - 2010-7-27 18:12:00

阿弥陀佛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烦恼即菩提──无苦集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