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吉林大安三圣庵 〗 » 卍 三 圣 庵 卍 » 佛陀故事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1.宝光天子


——宝珠供塔  报为天子



   一时,佛在舍卫城。时有一天子名曰宝光,财富圆满,众宝缨络庄严周身,光芒四射。一天晚上,宝光天子来到世尊所居圣地——给孤独园。


  他对世尊以鲜花供养,顶礼求法。世尊观察他的根界意乐,传了相应的法,他以智慧金刚摧毁了萨迦耶见证得预流果位,之后,便飞回天界去了。当天晚上,许多前后夜精进不眠的比丘们见到世尊处光芒普照,推测可能是帝释天(Sakra Devanam Indra)、大梵天(Maha Brahma Deva)或四大天王来到世尊前。


  次日,诸比丘请问:“世尊,昨晚是不是帝释天、大梵天或四大天王等来世尊前?”


  世尊言:“不是,是宝光天子,他身具宝光遣除黑暗,来到吾所,祈求传法,吾传给他相应的法后,他证得圣果,飞回天界了。”


  复次众比丘请问:“世尊,宝光天子以何善业,今为天子,身具宝光,还来世尊前求法得果?”


  世尊告诸比丘曰:“这是往昔的善业良愿成熟之故。众生所作之业,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而是成熟于其蕴(Khanda)界(Dhatu)处。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其果定成熟。在贤劫人寿二万岁时,我等大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印度有位施主,其财富如多闻天子。施主对迦叶佛具大信心,把迦叶佛的指甲和头发放在塔里常作供养,并在塔上装饰各种宝珠,宝珠光芒四射,僧众们也借此光作事,他还修建经堂、供养迦叶佛及僧众。


      施主自己也皈依三宝,守持净戒,临终时殷重发愿: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财富圆满,身具宝光,于释迦世尊教法下证果。这是宝光天子往昔因缘,当时的施主即宝光天子,现在成熟往昔的愿力,身为宝光天子,财富圆满,于我教法下得证圣果。”


  发愿很重要,愿力不可思议。我们佛弟子都应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2.金色比丘尼


——供养佛塔 得金色身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个下劣种姓的人家,生下一个具十八丑相的女孩,她的父母都很忧愁,她的父亲说:“这样难看的孩子,干脆到晚上把他溺死,然后再拿去喂狗。”


  母亲说:“夫君,您不要这么说,杀人是天理所不容的,毕竟她是我们俩的孩子,等她长大生活能自理了就把她赶出门。”


  丈夫听了,想了想就同意了。从此后,他们就把她关在家中悄悄地喂养,不让任何人知道,也不让任何人看见。到她能独自行走时,父母就把她驱出家门,流浪街头,四处行乞,她每日食不充腹,衣不弊体,本来相貌奇丑,又染上了严重的麻疯病,实在是痛苦难忍,在街道上辗转乱喊。


  阿难尊者见此情景生起无比的悲心,于是上前以温和的语气问道:“女孩,你是谁呀?怎么成这个样子?”


  她的神智还清楚,悲伤地对尊者祈求说:“尊者,这是我前世的业力所感,才成这个样子,祈求尊者把我的恶业消尽。”


  尊者悲愍地安慰道:“你不必担心,我教你行善,以善业之力来消尽你的恶业。”便从别处找来些芝麻油、供香等并把她带到佛的发塔和指甲塔前作了香、灯、涂香、花等等供养。


  孤独长者刚好也来到此处,见了这一情景就问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长者。长者看见丑女无衣穿便生起悲心,给了她一件衣服。


  同时,我等大师遍知佛陀知道这个可怜的女子,就亲临塔前,丑女见佛陀三门寂静、相好庄严圆满严饰的金身,马上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心想:我供养发塔、指甲塔的功德很大,今若能亲自供养佛陀,功德更是不可思议。想着想着,她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供养了佛陀。


  (虽然是件脏血垢染的衣服,但释迦世尊还是乐意接受了她清净的供养。)


  她无比地欢喜,在佛前合掌祈祷,后来她在对佛的欢喜心中已去世了。


  死后,她转生到当地的一位商主家,生下来时非常端庄,且身色金黄,故取名‘金色’。商主这家用牛奶、酸奶、油饼等喂养,金色刚满七岁就对佛生起信心,求父母同意她在释迦教法下出家,她出家后昼夜精进,很快就灭尽了烦恼,获得罗汉果位,成为具大神通的罗汉。以后,她用神通观察自己的前世,知道是阿难尊者把她从十八丑相的劣种中救了出来,她对阿难尊者特别地感激,天天恭敬供养阿难尊者。


  众比丘见之便去请问:“世尊,金色罗汉以何因缘生富贵家,身色金黄,年龄尚幼能具信出家证果?唯愿为说。”


  世尊说:“你们还记得舍卫城曾有个具十八丑相的女子吗?”


  “记得,记得,其丑无比。”


  “当时她正供养我的发塔时,我亲自去了,她见我后生大信喜心,并在充满欢喜及信心之中去世了,后来她投生到当地的大商主家,身色金黄。”


  “那么,请问世尊,她造了什么业而成为十八丑相的贱女呢?”


  世尊告曰:“这是她往昔业力成熟。早在人寿两万岁有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印度鹿野苑有位施主,家有一女,长大后对迦叶佛具有信心,祈求父母同意她出家,出家后,她个性刚强,恃财好胜,时常恶口骂别人‘贱人’、‘丑人’等。


  (有一位人常为别人取牛头马面的绰号,后来他转生成有一身十八个头的众生。故大家平时说话要讲文明礼貌。)


  后来,她一生中修持梵行,临终前发愿:今生出家修持虽无成就,唯以出家功德,愿于释迦佛教法下,令佛欢喜,出家获证罗汉果;并愿恶口骂人(Pisuna Navaca)的恶业不要成熟。然而,因果不虚,骂人的恶业先成熟了,使她成为一个具十八丑相的劣种女,后得遇我并起信心,出家获证罗汉果。前后因缘如是也。”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3.小驼背


——饿死母亲 圣者受报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中有一婆罗门非常贫穷,以乞讨为生。他妻子怀孕了,自妊娠起,他乞讨更加困难,几乎一无所获。怀孕九月生下了一个男婴,他又瘦又小又丑还是个驼背,父母给他过了生日,取名小驼背,就用牛奶、酸奶、油饼喂养着。


  过了几天,因他前世业力现前,他母亲的奶水就枯竭了,只好靠牦牛、犀牛的奶汁来喂养他,又因业力显现,牛奶也不易得到,好不容易喂养他,仅仅是不会死而已。因为他是一个最后有者,在没有受尽业报,还没达到自己的境界以前是不会死的。这样,总算是把小驼背拉扯大了。


  一天,父亲对他说:“我们家是乞食为生,没有务农经商,你现在已经长大了,一直靠家里养你是不可能的,你自己应该去乞讨。”小驼背依父亲所教,便开始去乞讨了。


  小驼背离家行乞,因其业力现前,不象其他乞丐能讨到很多食物的,他经常讨不到吃的,仅仅是维持生命不至于死掉,身体遭受如此的饥寒,内心也是异常的痛苦。渐渐地,他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生起了很大的信心。


  一天,他见到一位比丘就向比丘祈求:“我愿意在您面前出家、守持比丘戒,请求尊者开许。”比丘问他:“你父母还健在吗?”


  “在”“如果父母在,他们有没有开许?”


  “没有”


  “我们释迦牟尼佛教法下的声闻必须要通过父母开许方可出家,所以你必须先去父母前请求开许。”


  然后,小驼背回家祈求父母道:“我能不能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出家?”


  父母心想:我们家里实在太穷了,他自己的生活也很艰难,如果他出家也许今生能得一些安乐,来世也有利益,给他开许较好,就对他说:“你愿意出家我们也同意,只是若你得到成就那时回来看看你的二位老人。”


  得到开许的小驼背高兴地跑到祗陀园,在那位比丘前祈求出家受戒,那位比丘摄受了他,给他剃度授戒。初时几天他与师父一起吃住生活得还可以。


  一天,师父对他说:“我象一只野兽一样到处找吃的,一只野兽养另一只野兽是不可能的,最好从现在开始,你自己去化缘吧,天天养你那是不可能的。”


  从此小驼背有时与僧众一起去受供,有时独自去城里化缘,就这样在僧团中生活。但他与僧众一起受供时也经常得不到食物,其他的比丘都吃饱喝足。有时轮到他施主的供饭恰巧没了,有时排列到他施主突然有急事走了回来又不供给他接着供养下面的比丘。所有的僧人中他是最苦的。


  很多比丘知道这种情况很怜愍他,就去世尊前请问:“世尊,小驼背比丘经常吃不到饭,有时后面的比丘们已经吃到了,却漏掉他,该怎么办?”


  世尊马上制定了:“上面的比丘未得食前,下面的比丘不能受食。”的一条戒律。


  尽管如此规定,但在实际中小驼背还是经常吃不到饭。有时他到城中化缘,也是经常得不到,空钵而返。(若人没有往昔的福报,办什么事情都有很大的困难,真是:有慧若无福,罗汉托空钵!)


  后来有两天他去打扫世尊的内殿都吃得很好,身体也健康起来,他就勇猛精进,断除了一切烦恼,获证罗汉果位。虽然已是位罗汉,但仍受业报。


  他想:我还是很愿意天天打扫经堂,可以生活得好一些。就又去打扫佛陀的内殿,但当天另一位比丘已经先来把殿堂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他心想:“今天可能又吃不着饭了,干脆化缘去。”然后,他著衣持钵在城中四处化缘还是一无所得。


  第二天,他早早地拿着扫帚很有把握地去打扫殿堂,谁知早已有位比丘把殿堂打扫干净了,他觉得在哪儿都得不到饭吃,就回寮了。回去后听说当天附近有位大施主中午给世尊及眷属作供养,小驼背心里有点希望,想:到中午我可以随世尊他们一起去施主家应供。看看时间还早,他就回房中坐禅去了。可施主因有急事提前请佛等去应供了,而小驼背比丘仍在坐禅又不知道。(译者:据佛制,凡大众事当楗槌集众的,怎么他会不知道呢?)尔后,世尊率众比丘应供毕,为施主回向传法,回到祗陀林,施主也出门了。这时,坐禅的小驼背见已是中午便出来,准备随佛等同往施主家应供,哪知供斋已结束了,今天他又没吃到饭。


  第三天,他又是早早地拿着扫帚去打扫殿堂,又见已有比丘打扫了,心想:今天又得不到饭吃。就回寮了。阿难(Ananda)得知他已是第三天没吃到饭,就特意给他介绍一位施主:“今天中午你一定要给小驼背比丘供养。”


  施主爽快地答应了,阿难又特意回到小驼背那里告诉他:“今天我已经给你介绍了施主,中午去他家受供。”小驼背也答应了。然而,施主又出了一件大事必须马上出门,匆匆忙忙,也忘了嘱咐家人:今天中午将有一位比丘来应供。中午,小驼背著衣持钵到了已经介绍的施主家化缘,可谁也不理他,他又没吃到饭。


  阿难于城中化缘回来听说小驼背罗汉又没吃到饭,心生怜愍去宽慰他:“你不要担心,明天我好好供养你。”


  第四天早上阿难尊者手持二钵到城中化缘去了,化到满满的两钵,一钵自己吃了,另一钵准备带给小驼背比丘,到了祗陀林时,因小驼背的业力现前,来了很多恶狗抢吃钵里的饭,阿难想尽办法也没能对付,只剩空钵。阿难尊者想:再去化吧赶回来已过午了,下午罗汉不管怎样都不会吃的。这样,小驼背又没吃到饭。


  目犍连(Moggallana)听说小驼背罗汉已经是四天没吃饭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想去给他化缘,第五天目犍连就持两个钵去城中化缘,化了满满两钵,一钵自己吃了,一钵准备带回来,又是到了祗陀林突然飞来一群乌鸦,把钵里的饭抢得尽光。目犍连想尽办法也没能护住钵中的饭食。


  (目犍连在佛陀的教法下是神通第一,即便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与他对抗的话也会败在他的手下的,但众生业力的显现,目犍连对这几只乌鸦也是束手无策。)


  目犍连自忖:若再返城中化缘已经过午了,也就只好空空地回来了。小驼背罗汉又没吃到饭;舍利子(Sariputta)听说小驼背五天没得饭吃,就去安慰他:“不管怎样,明天我给你好好供养。”


  第六天,舍利子持两个钵在城中化得满满的,一钵自己吃了,带着另一满钵往祗陀林来,以小驼背的业力突然来了一群非人,他们抢走钵一会儿就不见了,舍利子无奈(在佛陀教法下,舍利子尊者是智慧第一,业力现前时,他也无可奈何),觉得再去化缘吧过午了,只好空钵回来了。小驼背罗汉又没吃到饭;他又安慰他:“不管怎样,明天我给你好好供养。”


  第七天舍利子又持两个钵到城中化缘,化了满满的两钵,一钵自己吃了,另一钵就顺利地带到了小驼背的房前,可是因为小驼背罗汉的业力现前,全部的门窗都封死了没法进去。这时,舍利子现神变进到房里,叫小驼背罗汉洗脸受供,他洗脸后准备用斋,可手刚一伸,钵就落在地下一直堕落到金刚大地(距地面四万由旬)。舍利子立即显示神变把钵从金刚大地拿回来再让他吃,小驼背取第一口食刚到嘴边被非人抢走不见了,取第二口又被非人抢走了,舍利子就亲自持钵亲手喂他,而他的口却紧闭着,舍利子再显现各种神变想打开他的嘴,怎么都打不开。过了一会,已经过午不能食了,他的嘴又好好地张开了。


  舍利子万般无奈,最后问他:“你现在是否很痛苦,有什么感受?”


  他说:“其它没什么,只是口干,最好给我一口水喝。”


  舍利子就取一钵水,又是业力现前,众多非人把灰撒进水里成了一钵灰汤汤。最后,小驼背罗汉知道是自己前世的业障,就喝了一口灰汤,显示种种神变取入涅槃(Nibbana)了。时有天降冰雹、闪电打雷各种瑞相,尔后,诸比丘将他的遗体作成塔,并作种种供养。


  众比丘往世尊前合掌请问:“世尊,小驼背造了什么业,在七天中众比丘都竭尽全力也没能使他得救,虽得罗汉果位却是饿死而取入涅槃的?唯愿演说。”


  佛告众比丘:“这是他前世的业力所现,一切众生的业力不会成熟于外面的地、水、火、风上,而是成熟于自己的界蕴处,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那是很早以前,有一位大施主,娶了一位妻子,夫妻都好行广大布施。他们的孩子长大后,那位大施主就去世了,他的妻子继续作广大布施可她的孩子很反对,告诉母亲:‘父亲广行布施,而我们不能这么作,你不要把家里的财产全部布施(Dana)给别人。’


  多次这样警告他母亲,但母亲仍作广大布施。他心生恶念:我已警告她多次却不听,不如把她杀了。


  有一天,他真的把母亲关在一间房子里,不给吃的,不给喝的,母亲哀求他:‘你把我放了吧,以后一定听你的话,不再布施了,这样活活地饿死真太难过了。’


  他恶狠狠地答道:‘我会把你的尸体放出来那是等你死了以后,在你还有一口气前,不要想我会把你放出来。’


  他居然忍心把自己的母亲关了七天,一口饭也没给,一口水也没给。七天后,他的亲戚朋友们都闻风而至,呵责他,让他立即释放他的母亲,等他被迫放出母亲时,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亲戚们问她:‘现在你需要什么?’


  她说:‘想喝一口水。’儿子听了,觉得:把水里撒进去灰她喝了肯定会马上死的。于是他就把母亲要喝的水里撒了灰,母亲喝了一口灰汤,就去世了。


  众比丘,你们是怎样想的?当时这个不孝顺的儿子就是现在的小驼背罗汉。因他用这样的手段杀了母亲而于千百世中堕入地狱,不论转生何处,都是这样饿死的,现在虽然他已是最后有者不再转生轮回(Samsara)了,但也是喝了口灰汤涅槃的。”


    世尊复告曰:“诸比丘,他还有另外的一个因缘。那是在贤劫人寿二万岁,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有一施主,家有双胞胎,长大后对迦叶佛教法生起了信心,两位都出家了,后来他们都成了说法上师,得了许多供养。


  一位心地纯善的,就把自己所得的财物供养僧众,尤其对那些生活水平困难的出家人长作供养。另一位不但不随喜,还反对说:‘你不要把我们的财产全部供养僧众。’


  那位纯善的法师就劝他:‘我们这么充裕,而许多僧人那么困难,作为一个具悲心的出家人,有什么理由不作上供下施?’


  这位纯善的法师讲得他没法回答,还是一直作供养。另一位实在无奈就劝他到别处去说法,因此,僧众没人供养,受到很大的违缘,僧众中又派人请他们两位回来,那位人格不好的吝啬(Maccharayati)法师听到后,生气地说:‘这些僧众原来是我们对他们作供养,现在,我们到了别处还是纠缠不休让我们作供养,整天都是没吃没喝的,简直象饿鬼(Peta)一样。’


  他当时这样恶骂(Pisuna Navaca)僧众(Bhikkhu Sangha),那位善良的法师好言相劝说:‘你这样恶口骂僧众很不应理,应好好忏悔(Khamapana)。’


  他自己也觉得不应该如此,生了很大的后悔心。在临死前他发愿:愿我对僧众恶口相骂的恶业不要成熟;愿我将来在释迦牟尼的佛教法下出家,令佛欢喜,并获证罗汉果位。”


  当时那位人格不好的吝啬法师,就是如今的小驼背比丘,他因恶口骂僧众的果报,使他五百世中转生饿鬼,后来,无论转生为哪一道的众生全是饿死的。又因他临终发愿将来在释迦佛的教法下出家证罗汉果,故他今生在我的教法下对我生欢喜心,出家后摧毁三界烦恼,获证罗汉果位。”


  世尊如是宣说。(通过这个公案可能大家会有很大的感受。这位小驼背比丘已得罗汉果位,可是在他业力成熟时,连智慧第一、神通第一的圣者都救不了他。在座的各位,若真正对业力不可思议有甚深的定解;或有一定的认识,则在以后修行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病痛、嫉妒、辱骂、诽谤、加害等违缘时,会立即生起忏悔心,觉得是自己的业报就不会生烦恼,并且会高兴地对待,“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另一方面,有些人遇到违缘请僧众念经都不能遣除就觉得僧众没有加持力,这样本来就因业障重才不能遣除违缘,又加上个邪见,真应该好好忏悔前愆,殷重地发个殊胜究竟的大愿,否则将会受苦绵绵无绝期的。有时看到现实生活中的乞丐以及那些被屠宰的傍生,欲救不能时,总是内心又悲愍又想到业力现前时无法改变,这是因果不昧的真实道理。所以,大家在平常的生活细节乃至广大众生的共不共的苦乐中,都应该静静地思维观察其中的道理所在。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4.裸体饿鬼


——无因谤僧 得饿鬼报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能喜阿罗汉,他经常去地狱、饿鬼、傍生、人间、天界中观察各道众生的苦乐。他把亲自所见所闻的地狱众生受寒热烧杀之苦,饿鬼众生受饥渴燃烧之苦,傍生们互相啖食役使之苦,人间各自的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嫉妒等苦,天人堕死之苦等六道的痛苦告诉人们,人们听到后,都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因果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有一次,能喜比丘在舍卫城一会儿就不见了,他以神通来到了大海边,看见海边有一个裸体饿鬼:长发披散遮着全身,双目失明,从鼻孔和嘴里不停地爬出很多小虫吃着它的肉,身体跟烧焦了的木头一样,还发出充满一由旬的臭气,身后有花斑恶狗追咬不放,身体内外痛苦不堪,乱跑乱叫着。


  能喜比丘见后,用自己的声闻禅定智慧观知:这个裸体饿鬼是在迦叶佛出世时,有一位性格暴燥的恶性比丘尼,她因无因诽谤其余众比丘尼,使很多人对三宝退失了信心,以此受报。


  见到此,能喜罗汉想:我虽然略知大概,若将此禀白世尊,祈世尊开示,那肯定对众生有很大利益。于是,刹那间从海边回到了舍卫城.


  这时,释迦牟尼佛正在诸多眷属前转**,能喜罗汉觉得这个机缘很好,就到世尊前恭敬请问:“世尊,弟子能喜以俱生的串习,经常去地狱、饿鬼、傍生、人间、天界中去,把自己所亲闻目睹的地狱众生受寒热烧杀之苦,饿鬼众生受饥渴燃烧之苦,傍生们互相啖食之苦,人间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等苦,天人受堕死之苦告诉人们,使他们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因果生起无伪之信心。这次,我去了海边看见有一饿鬼,长发蔽身,身如焦炭,双目失明,鼻中口中恒时有许多小虫爬咬食其肉,身出臭气近一由旬,又有花斑恶狗紧追撕咬,它非常痛苦,难得刹那的安乐,此是以何业缘遭此果报?请为演说,吾等愿闻。”


  世尊告曰:“曾在贤劫人寿两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有一施主,家中生了一个很庄严的女孩,他们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取了适合其种姓的名字,用各种奶类高级营养食品喂养她,她如海莲般迅速成长起来。


  长大后对迦叶佛的教法生起信心,就发心出家修学三藏,成了一位说法上师,得到许多衣食药物的供养,也劝很多施主发心修经堂建佛塔,经常对佛及僧众作供养。


  但是,因为她端庄美丽且生富贵之家,年轻有为,所以,自己比较傲慢。结果,在僧团中犯了根本戒,还直接享用僧众的财物及僧众的生活费。后来,其他比丘尼发现她已破了根本戒还直接享用僧众财物,就想摈除她,这时,她生了大嗔恨心,便无理地诽谤其他有学、无学的比丘尼:你也犯了戒,她也犯了什么什么戒。当时,她无因诽谤很多僧人,也恶口骂人,就被开除僧团。


  然而她恶习不改,还是到处对白衣言说僧众本来没有的过失,因此,使僧众对僧众互相产生邪见,白衣也对僧众产生邪见,有些不明事理的人也是盲从邪说,对三宝退失信心,不再供养僧众。当时的这位比丘尼就是现在这个裸体饿鬼。


  因她对有学、无学比丘尼众造了恶业的果报,故转生为饿鬼,因对僧众的无因诽谤、恶口相骂,故在口里鼻里有许多小虫爬出来咬她。因她破戒后,还直接享用僧众财物及无因诽谤僧众,使白衣退失信心故,有许多花斑恶狗紧追撕咬着她,因她骂人时邪眼瞅别人故,双目瞎盲。”


  世尊演说了这个前后因缘,当时的眷属都生起了忧愁与厌离心,世尊见他们已堪为法器,就给他们传了相应的法。闻法后眷属中有些得了加行道的暖、顶、忍、世第一位;有些得了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有些得了金轮王位;有些得了梵天、帝释天;有些得了独觉位;有些种下了无上菩提的种子;许多不信佛法的人也生起了虔诚的信心而皈依了佛门。


___


注释:


⑴生老病死苦:生苦有五种:受胎苦、种子苦、增长苦、出胎苦、种族苦。老苦有二种:增长苦、灭坏苦。病苦有二种:身病苦、心病苦。死苦有二种:病死苦、外缘苦。  


⑵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⑶ 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返集聚。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5.肉团饿鬼

——擅用僧物 得饿鬼报



  一时,佛在舍卫城,目犍连尊者时常去地狱、饿鬼、傍生、人间、天界中去观察众生的种种痛苦。看到地狱中寒热烧杀之苦,饿鬼的饥渴燃烧之苦,傍生界的互相啖食役使之苦,人世间的求不得及生老病死之苦,天人的堕死之苦,他返回后把观察到的痛苦一一告诉人们,使人们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因果生起信心,他常以这种方便来教化众生。


    一次,目犍连尊者到了饿鬼界,来到大海边,只见一个象一间房子那样巨大的肉团饿鬼:其体内无骨,外无五官,身上有很多铁嘴小虫蛀食着它,它又痒又痛,难受极了,有时它飞到空中(业力所感使它能跳入空中),在空中时,自身开始燃火,也是极为痛苦,再返回大海里,再受虫蛀,这样辗转受苦,无有间断。


  目犍连尊者看见后,就用自己的声闻禅定智慧观察它的受报之因,观察到它是迦叶佛教下僧团中的一位大执事员(管家),把僧众的财物、修佛塔的资金、僧众的生活费贪污享用,又送给自己的亲朋,余下财物一烧而光,以此果报它堕为肉团饿鬼。


  尊者自己虽然了知前后,但他想若启禀世尊,世尊对众多眷属宣讲肯定利益更大。刹那间,尊者在海边隐没,回到了舍卫城。


  时世尊正为众眷属转**,他觉得机缘很合适,即前白佛言:“世尊,弟子经常去地狱、饿鬼、傍生、人间、天界各道中一一观察其苦,再来人间如实讲述,使人们都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因果生起诚信心。这次,我去了大海边见到一个肉团饿鬼:体内无骨,外无五官,身上有众多铁嘴小虫恒时蛀食着,极难忍受之时,它跃入空中,在空中又自身燃火,不堪其苦,回到大海中,又受虫子蛀食,如此辗转受苦,请问世尊这是造了什么恶业而受此报应?唯愿为说吾等欲闻。”


    世尊告曰:“在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有一位僧众的执事员(管家),他独自掌管着僧众的财物、修塔的功德款、僧众的生活费等财物,贪污享用了很多。后来,他生病了,没法管理,就把财物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别人见他这么作,就好言相劝,他不但不改过,反而生大嗔心说:‘你们竟然这么对我说话,那可以,这些财产我可以不要,让你们也得不到,干脆把它全烧了。’他真的把僧众的全部财物烧光了。以此恶业使他转生成这样一个饿鬼。当时僧众的财务和修佛塔的功德款及僧众的生活费,他独自贪污享用,使他变成了身象房子般大的肉团饿鬼,火烧僧众财物使它现在自身燃火无法安忍。”


    众眷属谛听了世尊的演说,当下对轮回生起了极大的厌离心,对因果生起了至诚的信心。世尊见众等已堪为法器,便为他们传了相应的法,他们闻法后,其中有些得到了加行道的暖、顶、忍、世第一位;有些得到了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罗汉果位;有些得了金轮王位;有些得了梵天、帝释天果位;有些得了独觉位;有些种下了无上菩提的种子;有些不信佛者也生起信心而皈依了佛门。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6.悲贤童子


——处以极刑 得佛救度



  一时,佛在广严城。


  城中有一名为狮子的大臣。他的妻子怀孕九个月后,生下一个非常庄严的孩子。他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贺生仪式,取名为悲贤,并以牛奶、酸奶等精心喂养着。


  悲贤长大后,学习了文字武术等世间学问并精通了五明。虽然他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可后来却变坏了,常去妓院,行为变得非常不如法。


  一次,悲贤和扎德沃的一些年轻人到花园里游玩。花园里百花争艳,百鸟齐鸣,悲贤随身带了妓院里最漂亮的妓女同去。在花园里他们因为这个妓女而争了起来,口舌不能解决问题就拳脚相加,悲贤打死了三个人。


  扎德沃人专门去狮子大臣前告状,因狮子大臣对悲贤无计可施,只好宣布与他脱离父子关系将他赶出家门。这样,广严城的执法者就逮捕了他,判以死刑,给他带上嘎Ra不Ra德花鬘,交给穿蓝衣的凶手。凶手们一边狠狠地抽打他,一边拉他到街上去游街。这时悲贤的心里异常恐惧。他默默祈祷:这世界上有谁能救护我呢?有谁能遣除我的怖畏……?


  如来正等觉释迦世尊具二智慧等无量功德,时时刻刻观照着一切众生的苦乐,即便是大海离开波浪,佛陀对众生的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


  世尊观知调化悲贤的机缘已成熟,刹那间便来到悲贤身旁。悲贤见到世尊马上恭敬顶礼,哭喊着祈求:“世尊救救我吧!”


  佛陀安慰他说:“悲贤,你不要怕,我一定会救你。”


  接着佛陀就告诉凶手们把悲贤放了,但凶手们说:“如果他能出家我们可以放了他,否则,肯定要杀了他。”


  因悲贤本人愿意出家,世尊就把他带到一个寂静的地方,给他剃度传戒,传授佛法。他自己精进修持,获得了罗汉果位。


  时诸比丘赞叹曰:“善哉世尊!悲贤虽已是临刑之人,仍被世尊救度,并使他出家灭尽烦恼,获得究竟涅槃的罗汉果位。”


  世尊告诸比丘:“不仅现在我救度他令他得到究竟涅槃的果位,以前我也曾救度他,使他得到四禅五通。


  很久以前,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旁边有一个小城。城中有一恶人,他虽天生拙嘴笨腮,但仍不肯安份守己,经常作一些损害他人的恶行。


  一次,他趁一施主不在家与其妻邪淫。当场被人抓住,交给国王。国王将他处以死刑。临刑时他非常害怕,祈求救命。时寂静处的仙人救了他,把他带回森林中,他出家跟随仙人修得了四禅五通。


  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仙人就是现证菩提的我,当时被处以极刑的恶人就是现在的悲贤。以前和现在都是在他临刑时得我救度。


  另有一段因缘,曾在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时,他是一位出家人,临终时发愿:我一生在迦叶佛的教法下出家,虽没有得到什么境界,但愿将来我能在释迦佛教法下,令佛欢喜,出家证得罗汉果位。因他往昔愿力成熟之故,今生在我的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7.狐  狸


——恶骂罗汉 报食粪便



  一时,佛在舍卫城。


  有位大施主,富如多闻天子。后娶妻共同生活,不久妻子怀孕了,自怀孕起,妻子的浑身上下充满臭气,还经常想食大便饮小便。她把这些都如实地告诉了丈夫。


  施主听了很痛苦,怀疑妻子是否着魔了。便找了相士作观察,相士仔细观察后告诉他:“你的妻子没什么,只是因为胎儿的业力显现而如此异常,等婴儿出生了,便会恢复如初的。”施主放心地回去了。


  到家里专门用各种香水涂撒在妻子身上,但毫不起作用,臭气如故。他又担心妻子会饮食粪便(Uccara),便专门派一些人天天看护着她。艰难的九个月过去了,一个浑身沾满粪便的孩子降生了。他们虽然把孩子洗得干干净净,但仍是臭气熏天,让人无法忍闻,想尽了各种办法,不起丝毫作用。


  孩子的母亲一切恢复正常了。他们为孩子举行了贺生仪式,取了适合种姓的名字,用牛奶、酸奶、油饼喂养着。长到自己能行走时,便自找一些不净粪食用,还涂在自己的身上,很多人劝阻他也不起作用。


  等他稍大一些,父母就把他交给堪布学习文字,堪布也是束手无策无法阻止,这孩子经常食不净粪,喝不净水,常处不净粪池中。他的父母对于他的怪癖很觉痛苦。自叹:“真不知前世造了什么业,生下这样的孩子?”


  再过一些时间,他们确实都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舍弃了,堪布也舍弃了他。被舍弃的这个孩子索性去粪便池里吃住,很多人看到后都一一传开了,人们都觉得这个孩子象狐狸一样天天食不净粪,所以人们都称他狐狸。


  狐狸天天住在不净粪池里,吃喝大小便。久而久之,有一个外道本师作儿雪,看见了狐狸天天吃不净粪,他想:我的教派苦行者是吃牛粪的,能吃牛粪是最好的,而这个狐狸能吃不净粪,可能境界更高,应该想摄受他,如果他能在我面前出家,可能会增长很多很多的功德。就专门去狐狸那里,他问:“你是修行的境界到了食不净粪,还是本身就习惯吃不净粪了?”


  狐狸说:“这些我不懂,不过饮食粪便,我自小至今都喜欢贪食这些。”


  当时,外道本师在狐狸前,称赞他如此行为,境界非常高。并说:“如果你能在我面前出家,会增长很大的福报。”


  狐狸答应说:“如果您这么高兴,我就按您所说的那样作。”


  于是就跟着外道本师去了他们的经堂,外道本师把他头发一根一根地全部拔掉,交给他一个孔雀翎作的扫把和一个碗,并对他传了一些吃不净粪的教言,鼓励他以此行持修本尊。就这样,这个可怜的孩子仍然再回到不净粪池里生活。


  在舍卫城四周有五百食不净粪的饿鬼(Peta)常在夜深人静时去很多不净粪池索取饮食。一天,它们来到了狐狸所住的不净粪池里,一边饮食一边互语。狐狸只能听见到它们的声音而见不到其身形。没过几天,他的外道本师来询问狐狸:“狐狸呀,你近几天本尊修得如何?有什么境界?”


  狐狸说:“我不懂什么境界不境界的。”外道本师进一步对他说:


  “譬如听到了声音没有?或看到什么身相没有?”狐狸说:“只听到一些嗡嗡……的声音,不知是什么,也没见到身相。”


  外道本师满意地告诉他:“你现在修本尊有很大的进步,如果再继续修下去,以后肯定会亲见本尊的。”外道本师因他自己也没有见本尊的验相,却又蒙混地对狐狸“教导”一番便回去了。


  那五百饿鬼想:我们是造了恶业,今生才受如此的痛苦,而这个孩子肯定也是前世造了很大的恶业,才感得和我们一样受如此的痛苦,我们应该把自己的身相显出来,让他看一看。以后的深夜它们来时便把各自的身相显现出来,让狐狸看。后来它们经常共同生活在一个不净粪池里。


  过了一段时间,外道本师又来询问狐狸:“你最近继续修本尊了吗?有没有亲见本尊?”


  狐狸说:“看是看见了,但其丑无比。”


  外道本师说:“你现在所见是丑陋的,再继续精进,肯定会看到相好庄严的身相。”说完就回经堂了。


  此时,舍利子尊者以慧眼观察觉得这些饿鬼很可怜,应该去救度它们。如此发心后,于刹那间到了饿鬼面前,告诉它们:“你们好好地观想‘诸行皆无常,诸法皆无我,涅槃即寂静’,再对我生起欢喜心,这样能使你们解脱于饿鬼界。”言毕,舍利子尊者便回去了。


  饿鬼们对尊者舍利子生起了欢喜心,在欢喜心中它们去世了,凭此功德立即升天。


  天人规矩新升天者要作作三观察,他们都观察到:自己前世是饿鬼,以对舍利子尊者生欢喜心故,今升天上。他们心想:以前我们是饿鬼,后来蒙佛威德慈恩,今已转生天界,为报佛大恩我们应该在未过夜之前作供养。便各自着天人服饰,佩带耳环、手镯、项链、臂环等各种璎珞珠宝,手持青莲、白莲、曼陀罗花等各种天人的鲜花,来到佛前,对世尊作了种种供养,恭敬顶礼,祈求传法。


  世尊观其根界意乐,对他们传了相应的法,他们都得了圣果,再于佛前恭敬顶礼,右绕三匝。正准备返回天界时,突然想到了曾与他们在一起共住的狐狸,心想:我们是承蒙尊者舍利子的加被已脱离恶道转生天上,狐狸若是能对佛生起信心皈依佛门,肯定也能从恶道中得解脱。便刹那间从祗陀园到了舍卫城,在狐狸前显现出天人的身相及严饰。


  此时整个舍卫城笼罩在一片光芒之中,狐狸这时亲见了五百天人的庄严身相,问:“你们是谁?”


  “我们是以前与你共住在这里的朋友。”


  “怎么你们以前的身相与现在完全不同,以前是那么的丑陋,而现在却是如此的美妙,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以前是饿鬼,现在已经转升天界。”


  “你们是不是修本尊后生天的?”


  “不是,象你这样修本尊是没意义的。我们是蒙尊者舍利子的加持,脱离恶道而得如今的安乐的。我们今日特来奉劝你,应诚心去皈依世尊,这样能使你脱离痛苦的。”他们一边劝告一边将身相逐渐隐去。


  此时,舍卫城里很多人都看到狐狸的上空有许多天人显现,外道本师也特别高兴,以为狐狸真正修成本尊了。他马上告诉很多人:“你们大家看,狐狸修本尊已经有成就了,以后你们也要好好修,事实证明勤修后会有成就的。”


  这个消息一传开,许多人慕名而来,似乎都觉得这种修持很有意义。于是,有很多人开始学狐狸吃不净粪,并在外道本师前受了一些戒。


 (没智慧的人就是这样,别人的话会很容易相信,没有鉴别地盲从,很容易上当。)


  狐狸听到天人的奉劝,自忖:我应该去世尊前恭敬求法,使我得到真正的解脱。不过,这样的臭的身体,去亲近世尊,太不恭敬了,自己也难为情。便跑到康丹大河沐浴得干干净净除尽了臭气,才往世尊那里去。


  在离世尊很远的地方,就见到佛的三十二相好,自然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便急趋佛前恭敬顶礼,祈求传法,佛陀观察他的根界意乐,为他传了相应的法要,他摧毁了萨迦耶见,获证了预流果位。他又再三祈求出家守持比丘净戒,佛以‘善来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词为他授了比丘戒,并传了一些教言,他依教精进修持,很快就灭尽了三界烦恼,获证了罗汉果位。在他的境界中:黄金与牛粪等同,手掌与虚空无别,诸天赞叹他的功德。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狐狸以何因缘转生富裕家?以何因缘俱生遍身沾满不净粪,而且后来一直住在不净粪池里,以食不净粪维生?又以何因缘在佛教法下令佛欢喜,出家灭尽三界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请为吾等演说。”


  世尊告诸比丘:“这是他前世的业感。


  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印度鹿野苑有一位施主富如多闻天子,他对佛法僧三宝具大欢喜心,后来,他皈依三宝并受了戒,自己潜修精进,获得了无来果位。此时他独自思维:我膝下无子,无人继承财产,死后也是被没收归为国王所有,这样,倒不如上供下施的好一点。便发心将自己的财产供养僧宝,修建经堂,还专门供养了一大批僧众。僧众也把他请为执事员之一。


  有一次,主管执事员外出办事,就对他交咐道:‘我于某时肯定返回,在此之前,你要好好供养僧众,不要东奔西跑。’交咐后,一切事务均由施主全权负责。


  在负责期间,新来了一位罗汉比丘,身相庄严,施主一见便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他想:如果我单独供养罗汉,他可能不接受,但祈求他与所有僧众一起去受供,他不得不去。便祈请罗汉:‘尊者,明日能否和寺院里所有僧众一起去我家应供?’


  罗汉本来不愿去,但又觉得:如果自己不去,僧众都吃不到饭,过失会很大的,另一方面也断了施主的善缘。这样,他不得不答应了。


  施主就高高兴兴地回去准备了很多饮食,第二天中午特意亲迎罗汉及所有僧众去应供。僧众们到施主家后,理发洗足,(这是印度在别请僧人或僧众去家里受供的规矩)依次入座,准备受供,同时外出的执事员回来,见经堂空无一人,便问其他人,这些僧众都哪里去了?有人告诉他:‘到施主家应供去了,主要是恭请一位新来比丘。’


  执事员听了,生了一个大憎恨心:怎么一个新来比丘就把我的施主拉去了,他有什么权利?只有我对施主才有权利,真是……。生起了很大的嫉妒心和憎恨心。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施主家,一进施主家门,正见到施主在各比丘前恭敬承侍,更加憎恨,找到那位新来比丘便破口大骂道:‘你们在我的施主这里理发,我宁愿你们将来头发全被一根一根地拔下来,你们在我施主家里受供,我宁愿你们以后住在不净粪里,你们在我的施主家里受供,我宁愿你们以后食不净粪及饮不净水……。’


  此时,罗汉比丘觉得他造了很大的业,想救他,便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你不应该这样骂人,你以为你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


  执事员说:‘怎么?你是出家人,我也是个出家人?这有什么?’


  ‘是的,我们都是出家人,但我是断除了一切烦恼的出家人,而你是位烦恼深重的出家人,所以你这样骂人,会有很大的恶报的,还是及时好好忏悔吧。’


  执事员听后,生了很大的后悔心,就对罗汉比丘前恭敬顶礼,哀求忏悔。他一生中守持净戒,临终前他发愿:愿我恶口詈骂罗汉的果报不要成熟;以我一生中如理如法地为僧众作事的功德,愿我生生世世中生富裕家;愿将来释迦佛出世时,我能出家获证罗汉果位。


  当时的这位僧众执事员就是现在的狐狸。因他当时骂罗汉及僧众头发被拔掉,他多生多世中头发被拔掉;当时骂他们住在不净粪里,他多生多世中住不净粪池中;当时骂他们食不净粪饮不净水,故他多生多世溺食不净粪饮不净水;又以他一生中严持净戒以及对僧众作事的功德,使他生在富裕家,以其愿力成熟故在,我的教法下,对我生欢喜心出家,灭尽烦恼,获证罗汉果位。这是狐狸今生受业报的因缘。”


  复次,诸比丘请问:“世尊,那五百饿鬼以何业感,堕入恶趣,受食不净粪之恶报呢?”


  世尊复告曰:“早在如来、正等觉、人天导师迦叶佛出世时,有五百居士看见出家人化缘,他们生起吝啬心,对别人前诽谤(Pisuna)出家人说:‘迦叶佛教法下的出家人象饿鬼一样,到处化缘。’


    当时的五百居士就是现在的五百饿鬼,当时他们骂出家人是饿鬼,所以他们自己受饿鬼之报。又以他们在迦叶佛教下皈依受居士戒的功德,今生对我生欢喜心,并从饿鬼道得到解脱,转升天上,享受天人之乐。这是他们各自的前后因缘。”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8.莲  花


——供佛莲花 得佛授记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守护经堂的人,发现莲池中有一朵非常绚丽的莲花,他想:我把它给萨迦国王,肯定会得到很多的酬赏,靠这莲花有很好的经济来源,以后不会再贫穷了,便准备带着莲花去宫中。


  如来正等觉具二智慧等无量功德,时时刻刻观照着一切众生的苦乐,即便是大海离开波浪,佛陀对众生的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世尊观知守护经堂人有无上菩提的善根,便著衣托钵去舍卫城化缘。


  守护经堂的人远远地看见世尊的三十二相,立即生起了很大的欢喜心,不由自主地把想给萨迦国王的莲花供养了世尊。以世尊的加持力,莲花大如车轮,随世尊的行走安住而行走安住,守护经堂的人见此,更是增长信心,在世尊前发愿:以此善根,愿我成就如来正等党的果位,度化无量的无明众生。


  世尊对他赞叹并授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将成就如来正等觉的果位,度化无量的无明众生,号曰莲花上师如来。”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9.鹧  鸪


——菩萨行力 飞救火灾



  一时,佛在舍卫城,世尊率领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商主和五百乞丐一起出游,到了一森林中。


  森林突然着火,这些人非常着急,乱喊乱叫。大慈大悲的世尊见他们惊慌失措,恐怖不安,便安慰他们,诵一谛实偈曰:




以佛加持力,罗汉加持力,


佛陀威德力,愿火速熄灭;


以佛加持力,罗汉加持力,


妙法威神力,愿火速熄灭;


以佛加持力,罗汉加持力,


僧众威德力,愿火速熄灭。

  世尊偈毕,火立刻熄灭了。他们都生起了欢喜心,在世尊前恭敬顶礼,世尊为他们传了相应的法,他们有些得了加行道的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有些得到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罗汉果位;有些得金轮王位;有些得梵天、帝释天位;有些得缘觉;有些种下了无上菩提的因;多数人对佛法生起信心,皈依了三宝。


    时诸比丘赞叹曰:“今日蒙世尊的威神力,使众人解除了火烧的怖畏,又获得圣果位。”


  世尊告诸比丘:“不仅是现在我救了他们,以前我也曾救过他们。


  很早以前,一片森林中有很多鸟雀安乐地生活着。一天,森林突然着火了,森林中能飞的都飞了,能跑的都跑了,只剩不能飞跑的子鸟。当时,大菩萨身为一只鹧鸪,看见了正燃烧着的森林中的子鸟非常可怜,就以最大的发心去救护它们,把自己的翅膀浸在水里,飞到森林的上空,将翅膀上的水洒在火上。同时,它发愿:以我恒久修持菩提的谛实力,愿猛火马上熄灭。说完这谛实语,帝释天观知这位大菩萨为众生发了如此殊胜的菩提心,就生起了欢喜心:我应该帮助它。马上降下一场大雨,把火熄灭了,不能飞跑的鸟全得救了。


 诸比丘,你们是怎么想的?当时的鹧鸪即今现前菩提的我。当时是在它们遇到火灾危及生命时,我解救了它们,现在也是如此。


  另有一段因缘,他们曾在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教法下出家,行持梵净行(Brahmacari),有的持居士戒,当时诸根调伏,故今生得到解脱(Vimutti)。”


    世尊如是宣说,诸比丘欢喜信受,作礼而退。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10 .帝释天王


——畏惧堕死 得佛度化



  时世尊为兜率天子,帝释天王有了天人濒临死亡的五种征兆:身光自然消失,本具的花鬘果乐之妙用妙音自然消失,绚丽的妙衣褪色变得不悦意,清净的身体生出了垢秽,一直不闭的眼睛会自然眨动。他心里很痛苦,四处询问:“皈依何处才能不死,得到生死的自在?”


  阿修罗女告曰:“帝释天王,南瞻部洲有很多沙门(Samana)和婆罗门(Brahmin),对他们恭敬供养的话,肯定会有希望的。”


  闻此,帝释天王便携带阿修罗女从三十三天(Tavatinsa)降临南瞻部洲,在沙门和婆罗门足下恭敬顶礼,沙门们问:“你是何人?”


  “我是三十三天(Tavatinsa)的帝释天王。”他们听了心生欢喜:帝释天王降临人间,机会难得,我们应该在他面前皈依。帝释天王见此举,心生疑惑:我想到人间来皈依他们,他们却要皈依我,看来他们肯定没有解脱道(Vimokkh-màgga)。他失望地返回天界,心想:我不必对沙门和婆罗门恭敬供养,待以后大菩萨(Maha Bodhisatva)降临人间普降甘露法雨时,我再在大菩萨前皈依,自然会解除我的痛苦。


  时兜率天子准备降临人间度化众生,告诸天人:“我准备去南瞻部洲降下甘露妙雨,你们若愿意则可以与我同去。”之后,兜率天子乘六牙白象投胎人间。诞生时,帝释天王特意安排四个天子来为世尊沐浴。后来,悉达多太子舍弃王位,苦行六年,天子经常护卫,菩萨夜睹明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先后度化了五比丘(Panca Bhikkhu)等无量众生。


  一次,世尊为调化影胜国王到了王舍城,舍利子和目犍连从佛出了家,世尊在王舍城广弘佛法,饶益众多有情。时帝释天想:世尊正为人间普降甘露法雨,利益无量的有情,我也该去世尊前祈求妙法,解除我心中的痛苦。


  (三十三天(Tavatinsa)的七天是人间的七百年,所以,他能等到世尊成道后来解除痛苦,因为,天人有死兆现前时,再过七日方坠死。)


  我等大师如来正等觉释迦世尊具有二种智慧等无量功德,时时刻刻观照着一切众生的苦乐,即便是大海离开波浪,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Maha Karuna)刹那也不会离开的。


  世尊观知调化帝释天的机缘已成熟,刹那间从王舍城来到城南方森林的山洞里修拙火瑜伽。帝释天王率八万天子,阿修罗女,乾达婆子共诣佛所,整个地方一片光芒,帝释天王知道世尊正在入拙火定,心想:世尊此时正在闭关,直接去的话很不应理,世尊也不一定会出定。便问乾达婆子(Gandhabha):“有没有方便法,请世尊出定?”


  “有。”乾达婆子便拿起蓝宝石的琵琶,以动听的妙音赞叹世尊的功德,赞叹罗汉的功德,祈请世尊出定。


  世尊出定了,乾达婆子告帝释天王可以亲近世尊了。帝释天王带领八万天子、阿修罗女、乾达婆子等一同前往。


  世尊所居山洞只能容下一个人,但以世尊的加持力,他们全都能进入山洞里,并于世尊前恭敬顶礼,帝释天请问:“世尊,人非人、天龙、夜叉等轮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世尊告曰:“各位,众生沉溺于轮回的根本是嫉妒心和吝啬心。”


  世尊为帝释天宣说了殊胜妙法,帝释天随喜赞叹世尊的功德,禀白道:“世尊,我已断除一切疑惑和痛苦,得到了殊胜的智慧。”


  世尊曰:“你现在已经断除疑惑和痛苦,以前有没有向沙门婆罗门请教过这些事情?”


  “世尊,我曾经请教过。是我在三十三天(Tavatinsa)观察到自已有死兆时,来到人间想解除心里的疑惑和痛苦,因当时没有如来出世,拜访一些沙门和婆罗门,当他们知道我是帝释天王时,却要皈依我,我失望地返回天界(Deva Loka)了。世尊,我虽然以前得过一些安乐,譬如与阿修罗(Asura)作战,战胜了阿修罗,我们每位天人心里都有说不清的欢喜,也觉得无比的安乐,但从未得到圣者的果位与安乐。在此我请求世尊开许:一是我去世后若转为人身,则愿我财富圆满,相貌庄严,广积资粮,现出家相,诸根调伏;二是我若继续作天人,则愿我相貌端严,长寿无病等一切圆满具足。”


  世尊开许道:“你可以继续作天人,一切圆满,并可以得到预流果(Sotapanna)位。”


  帝释天王兴奋地赞叹道:“善哉!(Sadhu)善哉!世尊具足无量功德,加持使我得到预流果位!”以世尊的功德力和他自己的因缘,他与八万天子全获得了无垢法眼,刹那间,仍以天人身得转后世。(天人的死只是刹那间心识转生,身体不变,刹那的生死只有世尊、帝释天王、阿修罗女及八万天子知道。)


  阿修罗女问:“帝释天王,现在我们是否是死而复活了,刹那间有如此的转变?”帝释天王说确实是这样。


  帝释天王得到圣果(Ariya Phala),欣喜地在世尊前恭敬顶礼曰:“我现在真正变成了圣者,成为世尊的优婆塞  并告诉乾达婆子:“乾达婆子,是你想出方便法,请世尊出定,对我的恩德非常大,为报答你的恩德,等我回到三十三天(Tavatinsa)后,把你梦寐以求的乾达婆女许配给你,你以后也可以得到乾达婆国的王位。”


  帝释天还告诸天人曰:“我以前非常崇拜大自在天和梵天,而现在我皈依了释迦牟尼佛,你们也应该好好地皈依佛陀,因为,佛陀具足了梵天和大自在天的一切功德。”说毕,又于世尊足下再三顶礼,右绕三匝返回天界。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帝释天王具足如此大神变、大神通,令佛欢喜,没有作令佛不欢喜的事,八万天子也是依帝释天王的引导令佛欢喜没作令佛不欢喜的事?”


  世尊告曰:“这是他们前世的愿力所致。


  贤劫人寿四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俱留逊佛(Krakucchandha Buddha)出世,获证无上正等觉后,先后出游度化了许多众生。


  一次,到了俱严国的王宫,国王和眷属对俱留逊佛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造了五百座经堂供佛及僧,并常以各种甘美的饮食和财物作供养。到俱留逊佛度化的事业显现圆满取无余涅槃(Parinibbana)后,俱严国王为俱留逊佛建了遗塔,并在塔前发愿:以此善根,愿我生生世世生于富贵家,或生为有名望威德的天人,令佛欢喜,不作令佛不欢喜的事。他的眷属知道他如是发愿后,也同样发了如是的愿。


  诸比丘,你们是怎样想的?当时的俱严国王就是现在的帝释天,当时的眷属就是现在的八万天子,以其愿力成熟故,今帝释天王及其眷属皆令我生欢喜心,没作令我不欢喜的事。”世尊如是宣说竟。


___


注释:


⑴  兜率天子: 四胜身成佛之一。又称地狱天子。据《华严经·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载释迦菩萨住于兜率天宫时,足下会放光照十方世界,此时地狱众生蒙此光所照,命终直脱地狱,生于兜率天,并闻天鼓所说之法音,于此天身中,获至第十地。


⑵  解脱道:即已从烦恼中解脱,证得真理,获得解脱之修行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11.昔普国王


——舍自身命 换得半偈



  一时,世尊出游嘎吉。


  途中,世尊对阿难尊者说:“阿难,我的背很痛,你把我的法衣折成四层,我在上面休息一下。”


  阿难依佛所言把衣折好铺在地上,世尊以狮子卧式,具足正知正念休息后,心想:自己周围有很多凡夫比丘,有些是佛调化的,有些是声闻调化的。


  便告曰:“阿难,你应该对所有比丘僧众宣说有关七菩提分的妙法。”


  阿难尊者依教奉行,为僧众宣说了有关七菩提分的妙法,之后,那些对声闻有缘的比丘众已灭尽烦恼,获证了罗汉果位。


  世尊也在阿难处闻法,阿难传法毕,世尊便端身跏趺座,给阿难为主的诸比丘宣说了有关精进方面的教言。那些对佛有缘的比丘们,灭尽了烦恼,获证了罗汉果位。


  这些得果的罗汉们远离了三界的贪欲,在他们的境界中:黄金和牛粪等同,虚空和手掌无别。诸天赞叹他们的功德。


  时一比丘赞叹曰:“世尊为了传授佛法而显示生病,世尊是三界的怙主,仍在阿难尊者前闻法,其他人更应该闻法。阿难尊者是世尊教法下智慧非常超胜的弟子,世尊正继续闻法,其他人为何不闻法?总之,佛法的功德不可思议,闻法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位比丘宣说了闻法的种种功德。


  


  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世尊也是显现劝别人开示善说,在别人面前开示善说?”


  世尊告曰:“不仅是现在,以前我也是在别人面前听闻教法。


  是在很早以前,四具王宫的昔普国王,如理如法地护持着国政,他具有大慈大悲心,广作布施,对所有的臣民慈悲爱护,无衣者施衣,无食者施食,无车者施车,乃至空中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海底的翔鱼,都是慈心布施,他自己也发愿,把自己所有财产布施,带领人们广行十善。


  昔普国王的整个国家都行持善法,很多人死后都升天了,天人越来越多,帝释天心想:这是修梵天而来的还是修帝释天而来的?他观察后得知,并非这两种原因,而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令人们奉行善法的缘故。


  帝释天心想:这位国王行持善法的心不知是否稳定?如果稳定我可以供养他,若不稳定我应该鼓励他。这样帝释天就变成罗刹的形象来到昔普国王前,宣说了半偈:‘诸法皆无常,一切生灭性。’


  国王听到这妙法后,生起了很大的欢喜心,觉得:这是得到无上菩提的开始,也是获证涅槃的殊胜缘起。国王便在‘罗刹’前恭敬顶礼祈求道:‘您应该把后半个偈子传给我,以后我可以作您的弟子。’


  罗刹说:‘作我的弟子有什么用,如果你能忍受我对你作损害,则给你传后半偈。’


  ‘我可以忍受您对我人任何损害,只要我能得到法,您怎样损害我,都心甘情愿。’


  ‘罗刹’就将后半偈传授给他,他意持了一会,能够背诵和熟练了,便在罗刹前顶礼说:‘现在,我已经得到法,您怎么害我都可以。’


  这时,罗刹拿了两块大木块,板上密布了露出四寸长的钉子,把国王夹在木板中间,钉子全都钉进国王的体内,此时,国王发了无上菩提的愿:‘以此善根,愿我将来成就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的果位,能度化无量无明愚痴的众生。’


  (译者:类似的公案在《释迦牟尼佛传记》中也有,世尊在因地为半个偈子而舍得自身,受难忍之痛,为了轮回的众生而发无上菩提心,所以,我们现在为了求法,稍有衣薄之寒又何足挂齿呢?)  


  尔后,他念了一偈:‘以此布施之善根,众生皆悉得佛果,往昔诸佛未调众,以此施善皆成佛。’


  国王的身体鲜血淋漓,大地震动,天人撒花,齐赞:‘善哉!善哉!……’


  帝释天想:现在大菩萨的身体已变成这样,我的能力也可以使他恢复,但为了使他增上菩提,我可以试试他的悲心如何:‘大国王,我将您害成如此模样,您是后悔还是欢喜呀?’


  ‘我一直生起欢喜心,因为我身所受之痛苦与地狱、傍生、饿鬼界中的有情所受的痛苦相比,根本算不上什么。’


  ‘这么说,我不相信。’


  ‘如果我不是生欢喜心则愿我的身体不要恢复,如果我真的以欢喜心供养您,并对三界轮回的众生发起了大悲心的话,则愿我的身体恢复如初。’以这谛实语之力,昔普国王立刻身体恢复如初。


  帝释天立刻也显出了本有的形象,在国王足下恭敬顶礼说:‘我不是想害您的,一方面我想观察您求法的心,另一方面我要为增上您的精进,故我这样对您显现。’说毕,返回天界了。


  诸比丘,当时的昔普国王就是现在行持菩提的我,当时,我也是为了求法而如是苦行的,现在我为什么不闻法呢?”世尊如是说。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超越生死




“从哪里来?”


  和尚回答:“覆船。”


  雪峰说:“生死之海还没有渡过去,为什么先要覆船呢?”


那位和尚无法领会雪峰的意思,便回去把经过告诉覆船禅师。覆船对那和尚说:


“你为什么不说我已超越了生死呢?”


  于是那位各尚又回到雪峰处说:“为什么覆船?因为我已超越了生死。”


“这不是你的话。”雪峰说。


“是覆船这么说的。”和尚露出马脚,只好从实招来。


雪峰告诉他:“我有二十棒请你转给覆船,另外二十棒留给老僧自己吃——这一切不**的事。”——禅必须靠自悟。对于一个尚未彻悟的人,仍需船筏来渡过生死大海;一旦超越生死,则可弃船,甚至覆船。雪峰禅师,随机而问,和尚未悟,自然答不上话来。覆船禅师是悟后人,当可轻易回答。但禅机已失,和尚再拾人唾沫,则更远了。


雪峰要和尚转带二十棒给覆船,是责怪他不该为和尚说破;另外二十棒,表示彼此所证相同,理该平等相待。


  最高明的是:“这一切不**的事”这句话了。


  唯我独尊


  据说,佛陀出生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不管这传说的正确性如何,这句话却标示出“我”的重要性和深义。


“天上天下”,意味着天地万物之间的所有众生;“唯我独尊”,是指自己是至高、尊贵无比的。这句话也曾出现在玄奘大师的巨著《大唐西城记》中。


著名典《碧岩录第五十七则公案》,对此有更进一步的演绎——


一位僧侣问赵州禅师:“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何是不拣择?”


赵州回答他:“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僧侣不以为然地说:“这还是拣择。”


赵州说:“用库奴!(福唐人乡语,骂人似无意智相似。)什么地方是拣择?”


僧侣就此无言以对。


——赵州是说“真正的不拣择便正拣择之中”;也就是说,纵然你选择了,也不受那选择所束缚,这才是禅无心的境地。


很多人经常误解“唯我独尊”为自视甚高、目空一切;殊不知,它是一种理性、民主、平权的态度。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孪生兄弟、姊妹,纵使再神似,也总有不同的地方。同一模子制造出的器皿,即使再相像,也总有一两处不一样。


尽乾坤大地,拣择不拣择都是至道呀!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421


菩提鹿王



佛陀的前世曾是一只菩提鹿王,聪明的它带领著鹿群,走到森林深处一个由参天古木形成的安全庇护所。



后来有个喜好打猎的国王继位,每当旭日东升,他便带著随从在原野与森林中寻找猎物的踪迹,并疯狂不停的发射弓箭,一直到日落西山,载满一车车的珍禽异兽,鹿、熊、兔子、松鼠、猴子、羚羊、老虎和狮子等丰盛的战利品,才心满意足的打道回府。



看著这些满载而归的猎物,国王无比欢喜。但他的人民却很痛苦,打猎破坏了原野,迫使农夫和商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而且国王为了追赶猎物,荒废了政务。



最后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决定在森林里架一个又高又深的栅栏,赶一两群鹿进去,让国王随心所欲的打猎,那么寻常百姓的田地便不会被破坏,也不必再帮国王追赶猎物。



栅栏建好后,他们赶了两群鹿进去,这些娇弱的动物有如发狂般,绕著圈子寻找生路,最后却只能筋疲力竭、绝望颤抖著等待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噩运。人们开心的向国王报告这个好消息。



其中一群鹿就是菩提鹿王的鹿群,它安抚伙伴们说:‘蓝天在上,绿野在下,有生命就有希望,不要放弃,我们会找到出路的!’它雄伟的鹿角闪闪发亮,深遂的眼睛炯炯有神。



很快的,国王赶赴这场为他特别准备的狂猎之宴。就在他蓄势待发之际,瞥见两只美丽的鹿王,心喜之余便说:‘任何人都不准射杀这两只鹿王!’然后,转头对著鹿群疯狂射击。



惊恐万分的鹿群,为了躲避如大雨般的乱箭,反被彼此的鹿角及乱蹄所伤。每隔几天同样的惨状便重演一次,不是被射死,就是被射伤,就算侥幸逃过箭靶,也同样被惊慌的同胞弄得遍体鳞伤。



于是,两个鹿王见面协商。菩提鹿王面色凝重的说:‘好兄弟,我试过了所有的方法,就是找不到求生之路,万箭齐发使我们死伤惨重,只能苟延残喘的活著,实在很痛苦!不如就这么约定吧!每天我们派一只鹿,抽签决定出谁牺牲自己,这是万不得己的下下之策,但唯有如此才能减少其他伙伴的伤亡。’它们达成协议。



隔天,前往打猎的国王和随从们,看到栅栏里有一只鹿,不避不躲,发著抖却骄傲的站在墙下。



国王对这奇特的景象深感疑惑,自问自答的说:‘这是什么?喔!这些鹿真伟大,它们选出一只鹿让我们杀,那其他鹿就能安然存活了。鹿王真是聪明。’



‘我们就接受她们的安排吧!从现在起,只射那只单独站在墙下的鹿。’国王下令。但他心中感觉有些沉重,于是放下弓箭,无言的回到皇宫。



当晚,国王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寤寐中,梦到一只发光的鹿……



有一天,一只怀孕的母鹿抽到了死亡之签。它来到鹿王的面前,请求说:‘如果能安全的生下我的孩子,那我真的很乐意死去,可是如果我今天出去……,我不是贪生怕死,而是为了我可怜未出世的新生命,求求你饶了我,放我一条生路。’



‘规定就是规定,我不能通融,抽到了签就一定得死,没有例外。’鹿王说。



伤心的母亲只好去找菩提鹿王,它跪下来,求菩提鹿王救救它未出世的孩子。



菩提鹿王仔细聆听,然后温柔的说:‘没错,按规定你一定得牺牲,不过,你放心,从现在起我会负起责任,让你安心生下孩子。’母鹿于是开心的道谢离开。



看著安心离开的母鹿,菩提鹿王心却不由得沉重起来:没有别的鹿可以代替母鹿,如果它真的放过母鹿,能代替的就只有自己了,不是吗?



菩提鹿王平静的走向鹿群,它弯曲而漂亮的鹿角、健壮的臂膀、明澈的眼眸、黝黑锐利的蹄,在在都是它们安全的象征,它从未让它们失望,从未让它们沮丧,更不轻言放弃它们,总是尽力为它们寻找出路,如果谁有危险,它一定是第一个前去救助,从不以统治者自居。



国王随从们的箭已经蓄势待发,但当他们看到这次站在墙下的竟然是鹿王时,不禁大声问:‘菩提鹿王,你怎么会在这里?你知道国王已经放你一条生路了,不是吗?’



‘我必须在这里救另外两条生命。’鹿王回答:‘杀了我吧!你我都各有使命。’闻言后,随从们惊慌得急速通知国王到来鹿园。



当国王看到墙下的菩提鹿王时,吃惊的说:‘我认识你,你曾经驰骋在我梦中的森林。可是你为何在这里?我不是已经下了豁免令吗?’



‘伟大的国王,有哪一个领导者能坐视伙伴的痛苦而不顾呢?今天有只运气不好却怀孕的母鹿来求我救她腹中的孩子,可是我们必须遵守抽签的规定,所以,只好由我来代替它牺牲。这是我身为一个领导人的权利与义务。’鹿王说明了来意。



国王听了心中一震,慨然说:‘多高贵的菩提鹿王啊!你说的一点都没错,一个有担当的王者必须关心他的臣民,你的自我牺牲让我学到宝贵的一课。从此你和你的鹿群可以自由的生活,不再再到捕猎的生命威胁,我会放你们走,当作是我给你这位“老师”的礼物!’



‘这真是一个珍贵的礼物啊!但我还是不能走,我还有话要说。’鹿王说。



‘请说吧!’国王回答。



‘人类的王啊!今天我的鹿群从此性命无虞,可是其他的动物呢?’依然必须活在箭雨的恐吓痛苦中。我真正的希望是,所有的动物都能安逸的度日,我实在不能眼睁睁的看著其他动物重蹈我们的覆辙,而我们却幸免于难。您能了解吗?’



国王闻言大吃一惊,‘难道,你愿意为了确保其他动物的安全自由,而牺牲自己及鹿群的生命吗?’



‘是的,我愿意这么做。相信您只要看过它们痛苦的模样,也会于心不忍,放他们自由的。求求您万能的王,真正的和平,是让所有的动物都能快乐无惧的生活。’



国王完全无法想像,他反覆思量,鹿王的话不停的在脑中盘旋……



‘你是对的,’经过一番审慎的思索、考量后,国王决定,‘从此在我的领土上,所有地上跑的动物都能永享安乐的生活,它们的生命将不再受捕猎的威胁,猎人的箭也不会再落在兔、猪、鹿、熊、虎、豹、狮的身上。这样,我的老师,你觉得如何?’



‘可是,那天上飞的呢?它们的生命被一张张摊开的网威胁,原本快乐自在飞翔的它们,同样会被飞打的石头或利箭夺去性命,如雨般落在您的领土上。我请求仁慈的您能网开一面,让鸟儿也能自由的生活吧!’



‘鹿王啊!你越来越得寸进尺了,但我决定达你的心愿,从今天起,鸟儿也可以自在的生活,安全的筑巢。这样你满意了吗?’国王问。



‘那再想想那些沉默的鱼儿,除了我,还有谁会为它们说一句公道话呢?它们一边在您的河流、小溪、湖里游著,一边被钩子、鱼叉和大网所惊吓。当我为她们的生命提心吊胆的同时,我的生活是谈不上安全自在的。伟大的王啊!放了它们吧!’



‘我太感动了,’国王流下泪来,‘我从不曾这么感动过,我决定让鱼儿也能自由的生活,没有人能在我的领土上杀它们。’



于是,国王对它的随从宣布:‘各位大臣和人民听好了,昭告天下,从此所有的动物都不再生活在危险中,人们不能猎杀我的这些伙伴,这是命令。’



然后,国王回过身,再一次询问鹿王:‘你现在感觉和平了吗?’



成群的马儿唱著悦耳的歌声飞上蔚蓝的天空,鹿群平静而安详的吃著草。



‘是的,我终于感到四海一家的真正和平了。’菩提鹿王欢喜的跳上跳下,非常高兴它救了全部的动物,然后带领它的鹿群重回森林深处。



国王感念菩提鹿王伟大的情操,就在他们谈话的地方建了一座石碑,上面写著:‘纪念国王最崇敬的老师—菩提鹿王。’



从此,国王终其一生,竭尽心力关怀周遭的人事物。



◎真正的慈悲,来自看见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种责任感,希望能够给予他人一点帮助。



◎无我的爱,才是真正充满慈悲心的‘爱’,不求回报的‘真爱’。



◎让动物受苦是完全缺乏慈悲的表现。对动物慈悲,并不是因为人是万物之灵,而是人必须跟所有的生物共患难。



一本书的良心



修道院院长花了十八辨士,买了一本上等羊皮纸制成的完整版《圣经》。



一天,有位修道士来探访院长,看到了这本《圣经》,当晚院长发现他的书不翼而飞,立刻猜到是谁拿走了,但院长并没有追问,因为他知道当一个人作贼心虚时,常常为了要脱罪而嫁祸他人。



修道士到山下的城里想转卖这本书,并开出十六辨士的价码,有位买主说:‘把书给我,好让我去查明它是否值这个价钱。’修道士同意了。



于是,买主将书带到修道院间院长:‘神父,请您告诉我这本书是否值十六辨士?’



‘喔!这是本很精致的书,它当然值这些钱。’院长不动声色的说。



后来,买主把钱给了修道士,并告诉他,院长说这是一本很棒的书,这价钱十分划算。



修道士惊讶的问:‘他只说了这些吗?没提到别的事?’



‘没有,什么也没说。’买主回答。



修道士立刻回绝了这笔买卖,并且回到修道院,声泪俱下的求院长收回这本书。



院长并未接受,只说:‘好弟兄,走吧!就当它是我送你的礼物。’



‘可是如果您不收下这本书,我一辈子都会良心不安的。’修道士继续乞求院长。



从此以后,修道士跟随院长在修道院内修行。



—荒漠神父



◎遇到逆境时,是不是能够很平静的去接受这个事实,或是只会大发脾气?别人做错时,是否能宽恕人、慈悲的随顺众生?更重要的是,是否能时时观照看好自己的清净心,要求自己不受贪、爱、嗔恨心的干扰。



◎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础上。



◎唯有藉助同情的力量,来宽恕别人所犯的错误,你才能与他人和平相处。



◎宽恕,是可以解决万世仇恨的。如能包容、慈悲,将爱心升华、扩大,才能舒解心中的不平。



◎慈与悲,并不是感伤的体谅与救助,而是快乐的宽恕与导引。慈悲,如果不是天性的话,也应该要把它养成一种习惯才好。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422


◎忍辱,是拥有‘希望’的唯一法门。



◎忍辱是最高的品德,这是忍耐他人所施予的苦和容忍他人的过错。



◎世间的事,不是每一件都用道理可以讲得通的,有时必须要用忍辱去解决。



贪心与无心



有一位和拉比居住在同一个村落里的村民,知道拉比过得很穷苦。于是,他每天都在拉比的小袋子内奉献二十毛,这样一来,拉比和家人就有钱购买生活必需品了。



从此,这个村民变得越来越有钱。



当他越有钱,就会奉献得越多,而他奉献得越多,所拥有的财富也就越多。



突然间,村民想起:拉比不是有一位很伟大的先师吗?



这时,在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既然他对拉比的奉献能得到如此可观的回报,如果能同样的奉献给拉比的先师,一定可以变得比现在更富有。



于是,这个村民不辞辛劳,来到马自里奇这个地方,并且千方百计的说服拉比的先师,一定要收下他丰厚的献礼。



孰料,从那时候起,他却一天天失去财富,直到所有的钱都赔光为止。



他沮丧的去找拉比,告诉他事情的始末,并且向他请教:‘你不是说过你的先师比你更伟大吗?为何在奉献之后反而变得穷困潦倒。’



拉比回答:‘好好的想一想,你奉献给我和其他人时,是真心诚意、无所求的,所以上帝以相同的心赐给你财富。但是,当你开始寻求非份的尊贵和殊荣时,上帝也以同等的心来回报你。’



◎无私的奉献,是人性最美的光辉。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一切。



◎爱是感情的基础、是奉献的美德,奉献我们的爱心与关怀,使社会更美好。



◎不论何时,只要你心怀自大、自满、自私自利的想法去做任何事情的话,你都不会成功。不论何时,你只要变得无私,充满爱心,也不自大自满时,你会发现在自已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使你在人生正确的方向迈进时,永远不会失败。



遇见单脚站立的人



佛陀在游历的过程中,遇到一位印度教徒,他用单脚站立保持平衡当作是修行的法门。



佛陀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何要以单脚站立来修行呢?’



这位印度教徒回答:‘我藉由这样的修行来偿还以前所种下的业障,帮助我超脱所有的业力。’



佛陀问:‘至今你已偿还了多少呢?’



印度教徒回答:‘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佛陀又问:‘你还剩下多少要偿还呢?’



教徒仍回答:‘不知道。’



最后,佛陀又问:‘那你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偿还全部的业障吗?’



教徒仍回答:‘这……我也不知道。’



这时,佛陀对他说:‘现在是你放下这种修行的时候了。你该追寻通往痛苦止境的道路。它在每一个真实的时刻,也就是当下。’



—佛教故事



◎所谓‘时间’,就是我们当下的呼吸,时时刻刻都应该全心全意的生活。



◎真正的幸福其实不在于财物的多寡,也不在于地位名誉的高下,而在于我们是否能珍惜每一个当下,疼爱每一个兴我们今世有缘相聚的众生。



天堂与地狱之别



有一人过世之后,发现自己置身在一个金光闪闪的国度里,心想:‘我现在一定此生前想像的情况好多了。’接著,一道光芒迫近他,引领他来到了一个非常富丽堂皇的宴会厅。



大厅里,有一张摆满各种佳肴美馔的长桌。他和很多不认识的人一同入席,开始准备享用自己喜爱的美食。



但是,正当他拿起刀叉时,突然有人从背后靠近他,并且在他的手臂后面绑了一块薄木板,这么一来,他根本无法将食物送入口中,因为他的手臂无法弯曲。



环顾四周,他注意到其他围坐在桌子边的人也有相同的困扰,无法弯曲已被笔直固定住的手臂。顿时,哀号和哭喊的声音四起,尽管他们再怎么努力的想将食物送入自己口中,仍无法随心所欲的弯曲手臂。



他走到那位带领他来到此地的人身旁,说:‘这里一定是地狱,那么天堂是什么样子?’



突然间,一道光芒引领他穿过大厅的门槛,来到另一个广大又华丽的宴会厅。



同样的,这个宴会厅里也有一张摆满和之前一样美食的大桌。这个人心想:‘哦!这和刚才的场景很像。’



当他坐在餐桌前面准备开动的时候,也有一个人走到他的后面,在他的手臂后面绑住一块薄木板。同样的情形再度重演,他仍旧无法弯曲手臂将夹取的食物就口。



正为此感到惋惜和伤心时,他环顾餐桌四周,注意到这里和先前的情形有些许不同。



这里的人索性将他们僵硬、笔直的手臂伸直,把手上的食物送入邻座的人口中。每一个人都将美食喂给旁边的人,也因此每个人都能享用到佳肴。



—传统日本故事



◎传说天堂来的小天使,手心都有一朵花,这朵花只向纯真的心显现。



◎帮助他人正是生命的本质。



◎为他人尽力,即为自己尽力;不帮助他人的人,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父与子



曾经有一个老人花了大半辈子辛勤的工作,从开垦、犁地、耕田、抵抗暴风雨、保卫家园到养育妻儿。



有一天,他觉得该是退休的时候了,可悠闲的坐在门前享享清福。而且他的儿子强壮又能干,也成家了,应该可以让他接管家中的事业。所以,老人将整个农场交给儿子。



一开始,他的儿子以农场主人的身分为傲。但几个月过后,日复一日,农场的辛苦工作,使他开始不谅解父亲整日没事做;他终日辛勤忙碌,父亲却清闲的靠在椅背上享受含饴弄孙之乐。



他开始怀恨父亲,这种憎恨在心中与日俱增,他甚至视父亲为只会张嘴要饭的糟老头。



他心想:‘现在我有一个妻子和儿子要照顾,这个老家伙无法体会我的辛苦,只会整天坐在那里。以前怎样都不重要,现在我面对的是辛苦的工作,真希望不必再照顾他了。’当他拿起锄头一边犁地一边耕种时,胸中的怒火溢发炽烈。



当收割的季节来临时,他下定决心不再养这个‘没用的糟老头’,他希望所有辛勤得来的成果都是自己和妻儿的。



这时,儿子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他的一生该结束了,不想再见到他了。’



念头这么一转,他便用很粗的柚木制成一个大箱子,然后将木箱放在独轮的手推车上,将推车推到正坐在椅上乘凉的父亲身边。



他用很严肃且坚定的口吻说:‘我要你进木箱里,现在就进去。’



他父亲一语未发的弯下腰来,钻进箱子里。儿子盖上厚重的盖子、闩起铁炼,随即把车子推到悬崖边,正当要推下悬崖的那一刹那,听见箱子内传来父亲敲打的声音。



儿子不客气的问父亲:‘你要做什么?’



这时,箱内传来父亲温和的声音:‘这句话应该是我问你才对。如果你认为我是没用的老头,想要摆脱我,我会如你的意。如果你想把我丢进悬崖,我会自己跳下去。但我是你的话,会好好保存这箱子,因为你的儿子有朝一日也会用到它。’



—流传的故事



◎所有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的失败。



◎家庭是实现慈悲最基本的人伦组织。



◎在外面与朋友嬉游的时候,不要忘记家中孤独的老人。



◎父母恩重如山,请快行孝报答。



◎自己敬爱老人,子孙才会敬爱您。



好人与恶人



印度神话中,有一个天神叫作‘克里斯纳’,他想要考验国王的智慧。



有一天,他传唤国王杜理耳达那到面前,这国王的残暴和吝啬的作风传遍全国,是一位出名的暴君,随侍在他身边的属下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天神对他说:‘我要你去环游世界,并且带回一个天下最善良的人来见我。’国王回答:‘遵命,天神。’之后便展开他漫长的旅程。



一路上,他遇见各式各样的人,但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后,回到自己的国度里,对天神说:‘神啊!我已尽力照您的吩咐去做了,但是寻遍天下,我就是找不到世上最善良的人,所有的人不是自私自利,就是贪婪、缺德。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您说的这种好人。’



于是,克里斯纳传唤另一名叫达马雷亚的国王,他是个慈悲为怀的仁君,勤政爱民的美德传遍大街小巷。



天神告诉他:‘达马雷亚,我要你环游全世界,找出一个天底下最坏的人。’



达马雷亚同样遵照指示,走遍世界每个角落和无数的人交谈。



过了许久,他回到家乡,告诉天神:‘天神啊!我未能如您所愿找出世上最坏的人。有一些人的确被误导而行为偏差,但他们只是一时盲目而犯错,并非真正的坏人。尽管他们的个性上有缺点,却都有一颗很善良的心。’



—印度故事



◎这个世界是由我们的心所组成的,所以我们的心必须透过适当的训练,这叫‘心灵改革’、‘心的净化’,由这样来改变我们的命运。我们的心态若改变,我们的相貌就会改变;我们的心态若改变,我们的业报体就会改变。



国王的驯马师



我们是否警觉到,人们都有模仿老师的倾向,因此容易变成老师的复本或投影?



老驯马师过世后,国王雇用一位年轻的驯马师,美中不足的是,这位驯马师走起路来脚有点跛。他带领著年轻又美丽的马匹,精心训练他们漫步、小跑、奔跑以及拉马车,渐渐的,每一匹年轻的种马都变得有点跛。



最后,国王召见驯马师,当国王见到他,终于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国王又雇用一位新的驯马师。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不可不慎。



◎我从多话的人学到静默,从偏狭的人学到了宽容,从残忍的人学到了仁爱;但奇怪的是,我对于这些老师并不心存感激。



◎学习正确有益的事,不要学习他人的缺点。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2:00

宽心待人


                         证严法师



    佛经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两个商队准备出门经商,但因人数众多,为了避免秩序混乱,两队的领队就商议分梯出发。其中一位很有智慧的领队说:“既然要分梯出发,我让你先选择。”另一位领队心想:如果先出发,运送货物的牛只便可以先吃到一路上的青草。而且到达目的地后,就可以先做生意,便决定选择先走。
  第二队的人感到很不满,觉得好处都被第一队的人占尽了。那位有智慧的领队却对同伴们说:“没错!先出发的队伍,可以让牛只先吃到青草。不过,草被吃过之后,还会长出鲜嫩的新草;我们慢一点再出发,牛只正好可以吃到鲜嫩的新草。其次,市场有了他们的投石问路,我们再去会比较安全。”
  传说在沙漠地区,有很多专门吃人肉、喝人血的夜叉恶鬼。当第一批商队来到时,夜叉的首领立即叫夜叉众各拿一朵青翠的莲花,然后将身体淋湿,化身人形前去引诱商队走入缺水缺粮的地方。
  当那些夜叉出现时,第一批商队的领队看他们手上拿著莲花,身上又湿湿的,就问他们从何处来?夜叉回说是由南边而来。领队再问:“请问南边是不是有水?”夜叉回答:“那儿不只有清澈的泉水,还时常下雨呢!”
  那位领队听了很高兴,就告诉队员们说:“距离此地不远处,时常下雨又有流泉,我们何必如此辛苦地载水同行呢?各位可以把水倒掉,这样行走比较轻松。”大家听了他的话后,纷纷将水倒掉,然后轻松地往南走去。
  可是当他们到了那里之后,发现仍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空旷沙漠。由于当时天色已暗、大家又疲惫不堪,只好决定在此过夜。几天之后,他们因为缺水缺粮而体力不支,无法再继续前行。那些夜叉便趁机吃他们的肉、喝他们的血,留下一片白骨。
  过了几天,第二批商队也来到这个地方。在尚未来到夜叉的地盘之前,这位有智慧的领队就告诉队员: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界,心念都不可以动摇。即使前面有流泉或雨水,所带的水都要守好、不可以浪费。到了晚上,为了让队员能够好好地休息,他还亲自在周围巡逻。
  后来,他们同样遇到一群手上拿著莲花、身上湿淋淋的人前来引诱。但是他们毫不理会,继续向前走去。当他们来到第一批商队遇难的地方时,发现人畜都已经成为枯骨,不过牛车上的货物都安然无恙。于是,他们将车上的货取下,继续朝目的地前进。
  这个故事寓意很深,教我们修行或处事,切不可半途起心动念,也不要投机取巧,那是很危险的行径。而且,“待人要退一步,爱人要宽一寸。”若能够时时宽心待人,凡事都能让一步,在人生道上就可以过得很快乐、自在!



423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