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吉林大安三圣庵 〗 » 卍 三 圣 庵 卍 » [公告]生命之所以有力量,在于能为生命留下历史,为社会留下慈悲,为自己留下信仰。为人间留下贡献!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1:00


生命之所以有力量,在于能为生命留下历史,为社会留下慈悲,为自己留下信仰。为人间留下贡献!
354


[MP=400,30]http://www.haikong.com/foyue/../fileupload/foyue/ziyou.wma[/MP]


迷失在名利为福禄牵挂,像一场迷雾笼罩着你啊,淡薄的想法自在的人啊,像一场春雨滋润着莲花,浮生像落花寄流水年华, 汲汲于经营奔波的人啊, 心染的美丽看凡尘变化, 盛开的绽放修持得升华, 啊…

观自在看花谢花落,让心情像自由的云朵,看欢喜随春雨洒落,滋润哭泣的人们,观自在看花谢花落,让心情像自由的云朵,飘过海呀越过山峰, 乘着光影化身为彩虹,嗡嘛呢叭咪吽.
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
啊…
观自在看花谢花落,让心情像自由的云朵,看欢喜随春雨洒落,滋润哭泣的人们,观自在看花谢花落,让心情像自由的云朵,飘过海呀越过山峰, 乘着光影化身为彩虹.

云水禅心 - 2010-7-27 18:11:00
没错,所谓“天雨虽多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难度无缘之人。”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1:00


355


            到人间做欢喜佛事                                          
  
         岁月交替,斗转星移,在弘法的历程中,我们迈进了21世纪。由于社会进步的推动,出家人弘法方式也朝多元化发展。由原先局限于寺院的讲经说法,演变成运用多媒体宣流法音;由传统的隐居山林,转变为积极步入人间、关怀社会;将诵经、参禅等单纯的生活内容,扩充为经忏、法会、文化、教育、慈善等多样化方式。
    佛教是成熟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它历来都特别注重理论建树和理论宣传。日本著名的宗教家,池田大作指出:"佛陀本身"十分重视运用"理性和智慧","佛陀的教义本身,就是非常富于哲学性的"(《社会与宗教》第71页)如此崇尚理性与智慧的佛教,当然也特别注重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实事上,佛门既有引导信仰者执著追求的理想境界,又有指导信仰者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还为信仰者提供了积极修行的途径和方法。
佛教的伦理思想在过去现在、方内方外都发挥过,至今也仍在发挥着相当明显的社会作用。佛教历来重修养,讲德行,素有"道理宗教"之称。佛教的伦理思想极其丰富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大智度论》卷20)大慈大悲是佛教伦理的根本。佛经指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同上,卷27)就是说,给人欢乐叫"慈",解人痛苦叫"悲"。合起来说,"慈悲"就是"与乐祛苦"。也是人心和谐。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每只手上生有一眼,表所有的行业都充满觉知慈悲,以慧眼引导悲愍自他一切事业,行、住、坐、卧,利他万行正知而行,没有盲目,愚痴的行为,另一方面看,每只眼上生有一手,表觉知乐于助人的力量。譬如日光,虽无所作,只是遍照大地即开满鲜花,风雨四季自然运行。
   佛教所讲的慈悲是各种各样的。在《大智度论》卷20中,它把慈悲分为三种:一种是凡夫慈悲,这是对众生的慈悲,叫小慈悲;另一种是菩萨慈悲,这是觉悟到"诸法无我"之理的慈悲,叫中慈悲;第三种是佛的慈悲,这是远离"一切差别"的慈悲,叫大慈悲。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一讲到慈悲,必以"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无我"、"利他"为出发点。乐善好施者并不求得到相应的报答。佛教自创建那天起,视野就极为广阔,它始终以"普度众生皆成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从这一基本点出发,佛教才明确指出:每个个人都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即众生)密切联系着。个人的生存、修炼、成佛需要依赖他人、社会和自然;他人、社会和自然也需要每个个人来尽心尽力地予以关照。《华严经》曾形象地把"一切众生"比作"树根",把"诸佛菩萨"比作"花果"。"花果"要靠"树根"滋生养育,它亦应"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就是根据这一道理,佛教才严格要求其信仰者务必弄清"我"与"众生"为一体、相依存的实在关系,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坚持用"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普救"、"普济"、"普度"精神,去诚心敬意地救苦救难、扶困济贫、大慈大悲、关爱众生。佛陀的救苦救难度众生、大慈大悲爱众生、四众弟子铭记心间。放眼中国佛教界,大、小慈善团体有几十家乃至上百家,凡社会上出现重大灾变,如地震、洪水、海啸等,或资助贫困地区、帮助失学儿童、关心残疾人、捐助希望工程等等,他们总是发挥佛陀“慈善济世、救拔众生”的精神,组织各寺院、各佛教慈善团体以及信众,慷慨解囊、踊跃捐赠,帮助灾区人民度过艰难,重建家园,这是众人有目共睹的 慈悲济世,扶困助残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佛教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精神,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自利利他,慈悲喜舍的道德追求应该进一步得以体现。我们要弘扬“人间佛教”思想,积极开展救灾扶贫等慈善活动。使广大信众进一步认识佛教的真谛。今后我们不但要发心弘法,而且要经常性地去做,有组织地去做。佛教慈善事业就是应时代潮流、众生根机而出现的一种弘法方式,深得人心。
   例如:1998年一场突来的嫩江特大洪水在我的家乡肆虐。出现了三圣庵师徒带款携物慰问战斗在抗洪抢险一线的解放军战士的动人场面;在家乡实验小学有三宝弟子捐助贫困学生的一幕;在家乡敬老院有三宝弟子送衣送物慰问的身影;在家乡两名白血病患者的病床前,有三宝弟子捐款的感人情景;在家乡有三宝弟子出面为遗弃亡者办理后事的场面,举不完的事例,发不完的慈悲,彼彼皆是。现在藉由慈善活动,来表现佛教“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积极入世精神,使人们了解“人间佛教的真实理念。这样,不但吸引了本为佛教徒的部分群众,而且更加扩大范围,使原先不曾接触佛教的人士乃至异教徒,因参与慈善活动而了解佛教,感受到佛教积极进取、慈悲友善、关怀众生的一面;同时使各个宗教达成共识,不再莫名地排斥佛教,这对佛法的弘扬来说也是一股强大的后备力量。据有关人士预计,在21世纪,佛教慈善事业将会成为未来中国慈善活动的主体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面对社会大众的认同与希望以及跨入世界舞台的未来需要,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昨天,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努力,使佛教屹立长存,使菩萨大爱的精神在人间传扬,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愿每位佛弟子都能为世界和平、正法久住、国泰民安、人民康乐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呜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此刻,我理解了古人的感叹!“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理解了今人的期望。我们送去的有限的钱和物,不仅是实用、急需、更是一种心灵的慰籍,一种温暖和鼓励,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理念。体现了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佛教的慈悲观以同情、怜悯、利乐众生为前提,是与平等、博爱精神紧密相关的。其"戒律"所禁和"善行"所倡的,都是慈悲观的内容。像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和要放生、布施、和合等等,可以说都是"祛苦与乐"、利乐众生的。在慈悲观中,佛教尤其注重的是放生与布施。放生不仅要求不伤害,而且要求要保护一切众生。布施包括财施(要求俗家弟子布施衣食财物)、法施(要求出家弟子对人进行说法教化)和无畏施(要求所有僧俗弟子都要有助人为乐、解人困惑的精神)。
   要爱天下一切生灵,要爱世间所有生物,要爱身边妻儿老小要爱四海所有之人。爱就是关心,爱就是帮助,爱就是施舍,爱就是缘分。爱就是慈悲。空空世界是爱的世界,茫茫大地是爱的基根,失去爱宇宙将会崩裂,没有爱就没有了一切福音。离恨求爱,可以悟道成佛,爱是慈海可以度已度人。
爱可律他,爱可律已。律他要爱心不泯,律已要节俭自身。不以奢华为荣,不以名贵为誉,不以富有为喜,不以威力欺人。紧衣缩食,勤俭持家,清心寡欲,安贫乐道,乐于施舍,舍已为人,此爱之正道,世之大举,人之要纲,佛之至理也。
   悯是爱的助因,无悯则爱就无本,不笑世上可笑之人,不弃世上可恨之人,不耻世上可恶之人,不存些许妒人之心。舍一分慈悲心感化人间欺杀盗抢,送一分爱心救助人间危芨之人,送一句话给予人间一分温暖,问一句寒表一分我佛拳拳爱心。
悲悯的世界将是人间的极乐,仁慈的爱心将会带来万世的福音,这就是我佛的精神所在,这就是我佛法意的根本。
    此次“人间佛教”论坛活动盛会的所有因缘正当其时,我深心随喜、赞叹!佛教的“慈善”将铭记于心,精进修学,提高自身素质,弘扬佛教精神,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奉献一份微不足道的力量,让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这个人间,拨洒慈悲,充满爱心。 
    在这人天共喜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将继承发扬佛教慈悲为怀、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协助政府为困难群众用我们的慈悲之心尽我们的微薄之力,排忧解难,行好事,做实事,同心协力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希望与全球佛教同道一起,共同做一个智者、善者、行者,发愿尽力、尽职、尽责,努力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和贡献社会。让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努力完成佛陀赋予的使命,同心协力,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开创佛教事业的新局面而开拓精进,与广大爱心人士发慈悲心到人间做欢喜佛事。




水晶心 - 2010-7-27 18:11:00

[em1][em1][em1][em1][em1][em1][em1][em1][em1][em1][em1]


[em14][em14][em14][em5][em5][em5]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1:00

356


能吃亏的人是福人,


能施舍的人是富贵人,


富贵人不占便宜,


占便宜的人是穷人,


善良的人不怨人,


怨人的人是恶人,


聪明的人不生气,


爱生气的人是愚人,


富贵的人不发脾气,


爱发脾气的人是贱人,


能容忍的人是快乐的人,


能爱人的人是幸福的人,


看破放下是有智慧的人,


不做恶事是明白因果的人,


能修身立德是长寿人,


爱骂街的人是没福人,


爱打人的人是短命人,


**嫖娼来世不是人,


能学佛的人是有觉悟的人,


能念阿弥陀佛的人是有福慧的人。


净如 - 2010-7-27 18:11:00


357



358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1:00

359


  了凡四训经典禅语对话


一个平常人,不能说没有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这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所束缚了。既然被阴阳“气数”所束缚,怎么可以说没有“数”呢?虽然说“数”一定有,但是只是平常人,才会被“数”所束缚。要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因为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里注定要吃苦,但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数”也拘不住他,因为极恶的人,尽管他本来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成贫贱短命。一个人被“数”拘住,那就是凡夫。


一个人的命运到底能逃的过吗?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六祖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同。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而得到身外的功名富贵。若为人不知反躬内省,从心而求,只顾好高骛远,祈求身外的名利,那就算用尽心机也是求不到的。若能一心行善定能改变命运。古人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1:00

大大方方修福报

360

福慧双修是修学佛法者所必备、也是成就涅般的资粮。修慧是深入经藏,依教奉行;修福似乎是为自己求福报,有自私的“嫌疑”。如果我们是一粒种子,佛法如阳光,生活如大地,慧如耕耘,福就是养分,离开养分的种子是不会茁壮的。

  我们修福报的动机是什么?这一点就决定“福”的性质,如果为自己贪图享乐,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或是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样的“福”,就是祸,不会成为福德资粮的;如果是为践行佛法,弘扬佛法,念念为众生着想,预办往生资粮,这样的“福”就是无私的,就可以成为福田、福德的。心存慈悲,与人方便,利人之事不论大小,尽力而为,损人之事,不论利益多少,断然不做,这样,福田中生长的自然是大福报。所以,我们要大大方方求福报。末法时期,众生福薄,如果不知惜福积德,对修学是不利的,珍惜拥有的一饮一啄,不浪费一饮一啄,特别对公共财物更应节约、爱护,修福德的方法非常丰富,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很容易获得的,而且也不必投入太多的物质条件,只要我们有一颗热情包围下的爱心就足够了,爱一切物质,爱一切众生,爱物心的体现就是珍惜;爱人心的体现就是慈悲。另一方面,欲结佛缘,先结人缘。在众生中广结佛缘、善缘——欲结善缘,自己就必备一颗善心,以善心去与众生结缘,必是善缘,有了善缘,就为佛缘的结果,打了个坚实的基础。如同火种一样,传播着光明与温暖。如此也增加了我们的福报。


  妙莲法师曾经开示我们:“只要用你的善口说一句好话助人,看到人家做善事,发个随喜心、赞叹心,令对方成就,都是修大福报;乃至劝导别人发心种福田,自己也同样得福报。”可见,修福报不必花费太大的精力与财力,只要在生活中善于运用佛法,实践佛法,就轻松得到了。法师又开示道:“代他人办事受苦,就是消自己的业障,好事予他人,就是增自己的福慧。”想想修福德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完全放下自私自利之心,困难留给自己,方便留给别人,请一请、让一让、省一分、余一点就可以了,这样简单的修福不去做,无常来时而不得解脱,岂不冤枉?


  一个青年拜师学画,画师叫他去取些水来研墨,青年取来水将笔海注满后,就把剩下的水随意倒掉了,画师看看地上的水,又看看青年,等了很才时间,青年也没有什么反应,画师就拒绝收他为徒。青年临走时问:“你一不考我,二不问我,为什么不收我?请让我明明白白的离开。”画师道:“我让你取水,你却不知道珍惜,将剩下的水轻易倒掉了。一个糟蹋东西,又不知反省的人,是不会成为好画师的。”同理,一个不知惜福,不肯省察自己的人,一定不会成为合格的佛教徒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告]生命之所以有力量,在于能为生命留下历史,为社会留下慈悲,为自己留下信仰。为人间留下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