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吉林大安三圣庵 〗 » 卍 三 圣 庵 卍 » 布施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1:00


布施:《摄大乘论》卷二说:‘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曰施’。布施,也就


是我们平常说的施舍。有财富的施舍,财施;知识技术的施舍,法施;以及给人勇气胆量的施舍,无畏


施。布施虽然是为了别人,但自己却能得大利益。一能破除自己的悭吝:我们因为对财富的贪著,当需


要对别人给予施舍时往往会表现出悭吝、舍不得,就像生活中我们有时觉得很多东西都是多余了,可一



旦要送给人家时,才发现什么都很重要,这就是悭吝的表现,施舍能破除悭吝;二能破除贪穷及能引得


广大财位:有人一生贫穷为什么?是因为不肯布施,佛教称布施是种福田,种了福田,人生始有福德,


因此布施能破除贫穷,能使我们人生拥有福德。



布施法门世间人在修习时,总存在一些不正当的因素:有人布施是为博得良好名声,让别人觉得他是慈


善家;有人布施因为有愧于人,布施了始得心安;有人布施是带著强烈的功利色彩,布施是为希望得到


更多的回报;有人布施是带著轻视的态度,以显示他的富有;有人布施是为逃避不好的运气,所谓破财


以保平安;有人布施是为引起别人对他的好感、拥护,以成就自己野心;有人布施是基于好胜心,说明


自己的富有超过别人。这些布施在佛教看来,都是不如法,它虽然能够给你带来一定的利益,但也夹杂


著缺陷。


在般若引导下的布施则不然,《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一说:‘菩萨摩诃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密中,


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密,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如法的布施是从慈悲心出发,以智慧观


照世间的需要而修布施,布施的时候,要不住施相,不能认为我是能施者,对方是受惠者,及施给他多


少财物。就是你对自己的布施行为,要像没有那么回事一样。《金刚经》说:‘菩萨不应住色布施,不


应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也是这个道理。不住相布施功德


如广大虚空,不可穷尽。



[MP=400,00]http://buddha.goodweb.cn/music/musicdownload/guzheng_12.mp3[/MP]

学习 - 2010-7-27 18:11:00

访问者:法师,六度又是说什麽?


  师父:六度是佛教给我们处世待人生活的守则,现在我们讲守则,要遵守的原则,这个大家好懂,这是六个原则,必须要遵守。无论你是什麽样的身分,无论你过的是什麽样的生活,你从事於某一种工作(我们现在讲,从事於某一种行业),无论是在家、出家,都一定要遵守,所以这个叫菩萨道。你要是作菩萨,一定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守住这六个原则,你就是名符其实的菩萨。这里面第一个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就是叫你放下,不是叫你把工作放下,事放下,是叫你把心里面那些忧虑、牵挂、烦恼放下,这才叫真正的布施。


  所以现在大家很多发生错误,认为一看到布施,到寺庙去捐一点钱,做一点好事,认为这就是布施,这把意思错会了。当然这个也是布施,不是布施真正的意义。布施是叫你把烦恼、忧虑、妄想、分别、执着舍掉,把它放下,这才是真义。第二个持戒,刚才讲持戒就是守法,一定无论办什麽事情要循规蹈矩,要按部就班。第三个忍辱,忍辱就是耐心,无论做什麽事情,没有耐心不能成就,越是大的事情,越要有很大的耐心,你才能够有成就。第四个是精进,精进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求进步,决定不能够保守,决定不能够得少为足,这个不可以的。现在的社会大家晓得,科技日新月异,如果你不进步,你就会被时代淘汰掉。所以佛法讲求精进,无论在德行上、在智慧上、在技术上,乃至於在生活上,都要不断的向上提升。所以佛法它不是落伍的,它不是守旧的,永远在前进。第五个是禅定,这个禅定的意思就是你自己有主宰,不轻易受外面境界动摇。最後一条是智慧,你没有高度的智慧,你无论做那一桩事情,都没有办法达到圆满。所以这六个原则一定要遵守,特别是菩萨。


                                                               摘自  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一)—佛教是什麽(上、下集)  1997/6  台湾纬来电视台  档名:24-01-01

学习 - 2010-7-27 18:11:00

访问者:法师,你刚才提到布施,让我们大家有个正确的观念,原来布施并不是说让你到那里去捐一点钱,去救助什麽贫苦的人,然後就是做到了布施,其实布施是让我们放下我们心中的烦恼,放下心中那些杂念。但是法师,这一点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是相当难的,一般人就是因为杂念、烦恼太多,自己控制不了,不晓得法师是不是可以指导我们一下,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点?


  师父:这一点,的确初学的人是非常困难。他为什麽放不下?实在讲,他是没有看破,他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假如彻底明白真相,他自自然然就放下。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一生讲经说法,为什麽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般若》是讲智慧,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把他二十二年所讲的总归纳起来,就是一部《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或者再详细一点,中国人喜欢念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一部小册子,可以代表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精华都在其中。这里面最重要的,佛告诉我们,就是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心是能得,我们这个概念;能得的这个概念,是一个不能得到,是虚妄的东西,不是实在的。你所得的无论是物质也好,或者是精神方面也好,佛讲你所得到这一些物,这些物是什麽?这些物它都是因缘变现的,是缘生法。「缘」,我们今天讲条件,许许多多条件集合而形成这一个事相,它没有自体,它没有本体,所以说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末後他做了一个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幻泡影是讲宇宙万有一切现象,不是真实的。


  现代科学家也发现,他们用分析的方法,把这些物质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电子,到最後一分析才晓得,事实真相是这麽回事情,这个佛在三千年前,就做详细的说明。这些幻相存在的时间,佛给我们讲很短暂,它不是真的永恒存在,所以如露亦如电。这个露是露水,我们现在看到,它存在有一段时间,这个一段时间是它的相续相,不是它的真相。而它的真相是刹那生灭,刹那生灭是非常短暂的时间,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得出来,而佛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生灭就是不生灭,因为它的时间太短,生就是灭,灭就是生,所以生灭的界限已经不可得,所以佛法讲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实在就是生灭的真相。了解这个真相,我们的身心就放下了,放轻松了,晓得一切法不可得。然後你才能够随缘,随缘就自在,你就不会攀缘了。攀缘就是我要想怎麽做、怎麽做,那是自找苦吃。一切都能随缘,你就得大自在,这个才过真正幸福美满自在的生活。

学习 - 2010-7-27 18:11:00

访问者:也就是说要看透真相,了解真相,自然心中的杂念、烦恼就放下了。还有在六度当中,刚才法师提到禅定这一项,我想禅定也是一般人非常想学,但是又很不容易学到,也请您指导一下好吗?


  师父:禅定这个名词,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讲的很清楚、很明白,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什麽叫做禅?什麽叫做定?禅的意思就是不着相,用现代话来说,不受外境的诱惑这个叫禅;定是不动心,心里面常常保持清净,不起分别、不起烦恼、不起执着,这就是定。实在惠能大师他是听《金刚经》开悟,所以他解释这个禅定,还是依《金刚经》来的。佛在《金刚经》里头有两句话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由此可知,修禅定不是天天在面壁打坐,面壁打坐那是里面的一种,其实行住坐卧所有一切活动,只要你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就是禅定。


  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些菩萨们,他们禅定在那里修?在市场;经上讲「肆缠」,用我们现在话讲,是最热闹的商场。他去逛商场,逛商场他是修禅定。这个意思诸位懂得,你就明了,他逛商场的时候,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样样清楚、样样了解,但是所有这些琳琅满目的,不能诱惑他,他不受诱惑,这就是禅;他心里如如不动就是定。所以人家逛商场是修什麽?修定、修慧!不像凡夫一看到这个就被吸住,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这动了心,禅定就没有了。所以诸位要晓得,禅定那是真正的享受,定慧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访问者: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不受诱惑,然後就是禅定。


  师父:不错,外不着相就是不受诱惑,不受诱惑就是禅,里面如如不动那就是定。


  访问者:这要好好的修了。


  师父:所以禅定就在生活当中。


                                                               摘自  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一)—佛教是什麽(上、下集)  1997/6  台湾纬来电视台  档名:24-01-01

学习 - 2010-7-27 18:11:00

访问者:法师,你刚才对禅定谈了很多,你说在逛市场的时候,也可以修禅定;看电视的时候,也可以修禅定,可以说在我们生活周遭无时无刻、无时无地都可以修禅定,是这个意思吗?


  师父:对。


  访问者: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看到社会上一些乱象、一些不满,我们都要不动气、不生气。


  师父:对。


  访问者:有没有什麽方法,让我们做到这一点,达到这个境界?


  师父:其实这桩事情,你并不难体会,你看到这个现象,你生气不能解决问题。假如你生气发脾气,能把问题解决那行!那个值得。你生气解决不了问题,你不叫冤枉生气了吗?你不如把心平静下来,平静下来清净心生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这种生气、喜欢,这是感情冲动,感情冲动决定不能解决问题,所以禅定、智慧就很重要。无论什麽境界一定要保持清净心,冷静的头脑,然後才能处理问题;冷静的头脑里面就生智慧,所以这个定就非常重要。


  访问者:所以并不是说「定」是消极,不生气是消极,其实是让你产生智慧,从冷静当中产生智慧,才能解决问题,这才是积极的意义。


  师父:对!

学习 - 2010-7-27 18:11:00

访问者:非常好。刚才还有谈到布施,法师您谈到布施,是放下烦恼,放下心中的杂念,这好像是自己度自己,有没有说是我们度人家、帮助人家,有那些布施呢?


  师父:帮助别人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是归纳为这三大类。财就是我们自己有多余,实在讲最会过日子的人,我们讲他的生活潇洒,他的生活自在,现在讲高度艺术的生活,不一定是你过得很富裕、很豪华,不见得!你过得很潇洒、很自在、很快乐,你的人生就非常美满。那我们只要衣食足就自在,何必要多余的?能够吃得饱、穿得暖,有一个房子可以遮蔽风雨,真是身心安稳。如果有多余的,我们帮助别人,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应当热心主动的,去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给他物质上的帮助,这个就是属於财布施。


  布施而不着相,布施不要挂在心上,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你就变成普通的福报,不能生智慧。布施过去的时候,心里是乾乾净净,一丝毫不染着,不要去想这个东西,这是真实的功德。功德就是成就你的定、成就你的慧,於定、慧有帮助的是功德;於定、慧没有帮助的,就不叫功德。


  法布施是我们有智慧、有技能,我们把我们的智慧、技能传授给别人,这叫法布施。譬如我们是从事於佛教教学的工作,我们每天把这些道理,讲解给一般人听,让他了解、让他觉悟,这属於法布施。这种布施里面,决定没有报酬。所以有很多同学们晓得,我的讲经录音带、录影带、CD,以及所有一切出版物,统统没有版权,没有版权就是布施,谁拿去印都好,谁拿去流通都好,只要有利於社会。如果一版权所有,那就不叫布施,那叫生意买卖,那就不是布施。所以我们只要能帮助这个社会,我们热心去做;虽然做了,心地清净,逍遥自在,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难过。


  无畏布施是解决众生的困难,众生有恐惧,身心不安,我们帮助他,使他能够得到身心安稳,这个就是属於无畏布施。无畏布施佛讲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财布施得财富。所以世间人他都想,我要有财富、我要聪明智慧、我要健康长寿,但是他不懂得修因,这种想法都变成妄想,求佛、求菩萨保佑他,那是决定得不到的。


  访问者:是,只求菩萨保佑,而自己完全不付出是永远得不到。所以各位朋友不要忘记,其实布施,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不一定是说,一定要非常有钱人,或者非常有才能的人才可以布施,每一个人都有布施的能力。是这个意思?


  师父:对!


                                                              摘自    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一)—佛教是什麽(上、下集)  1997/6  台湾纬来电视台  档名:24-01-01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1:00
[em7]欢迎您常来这里同参共勉![em1][em16]
学习 - 2010-7-27 18:11:00
感恩,阿弥陀佛!
佛乐禅韵 - 2010-7-27 18:11:00






一个远足的旅游者,花上了几天的时间,游览了一处美丽的森林,攀登了一座久负盛名的大山。当他心满意足地走下山时,手中、肩上、背包里到处都满载奇石、山花、野蘑菇等等。他心中暗想,别人一定都会为他这次多彩的旅行而赞叹不已。
  下山后不远,他遇到了一条大河。河上无桥,只有一个蓑衣渔翁在倚水独钓。独木舟太小,仅能容下两人。为了安全,渔翁要求旅游者把他收集的所有东西全部抛弃在此岸。望着旅游者那惋惜而又无奈的神情,渔翁严静地说:“如果你想到河的彼岸,你就必然要抛弃一切所有,为小船减负,只身而行。因为这些东西并不属于你的旅程。”接下来,渔翁问:“小那边的那片森林我从没去过,你能给我描述一下它的美丽吗?”旅游者想了一下,略有遗憾地摇了摇头。“那么,您刚从那儿下来,它好看吗?”旅游者又怔了一下,仍然摇摇头。“我没有来得及仔细看,我只顾采摘东西了”。旅游者有点后悔地说:“早知道最终是必须放下一切所有,只身而行,我为什么还要满载而行呢?”
  的确,在人生的旅途上,许多人渴望得到的东西太多,有的人也确实得到了许多。正因为如此,他的人生才会是步履蹒跚的,才会是疲惫不堪的,也最终才使自己人生之旅是苍白的。正如欧洲一位诗人所说的:“你不可能什么都要,你把它们放在哪儿呢?”
  在人生的旅途上,如果你索取太多的东西,首先,你会把它们放在你的手中。这样你的双手就会越来越不够用,越来越沉重。当你想为高空潇洒的鸿雁致意时,当你想向水中自在的游鱼招手时,你都会抬不起你那双沉重的手。你索取的东西已经束缚了你本该轻松自在的双手。手的功能也就得不到充分利用,久而久之,它们便会蜕化。
  其次,为了用手去撷取更多的东西,你只能将一切所得放在你的背上。随着人生中你的所得越来越多,你的背也就只能慢慢地弯下,不然就不能放如此太多的东西。如此的行程,你的背越来越弯,本来挺直的脊梁骨,也就再也直不起来了。人类学家们说,造成人和动物根本区别的是双手的解放和直立的行走。你的人生又回到了动物的时代,又重新步入了一个新的侏罗纪。当你像动物—样行走时,你可能会步入猎人所设的陷阱,你也可能为了某种利益而摇起了已蜕化的尾巴。个你手中满载、屈背满荷地走在人生的泥泞之道中时,远远地望去,谁又能把你当作是一个人呢?
  最后,你就只能把你的这些所有放入你的胸中。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胸怀”。但是,拥有沉重负荷的胸怀便不会再大,因为只有豁达宽广、了无挂碍的胸怀才是真正的伟大。当你把一切拥有都放于本该轻松透明的心中时,你的思想、你的灵魂便会时刻地要保卫这些所有。真、善、美在你的心中便无处可存, 慈、悲、慧在你的本我十便会失去,你的生命也会因之而失去光彩。当你的心中都足商品的包装盒时,你的思想也就变的苍白无力了。
  高尔基曾经说过一种大写的人; 首先,大写的人一定是双手自由的人:大写的人也一定是脊梁骨能够挺直的人。因为只有双手的解放才有智慧的人生;只有起立行走,才有了人类对远方生命意义的追求:只有挺立的脊梁、空荡荡的胸怀才能够欣赏生命的阳光、才能感悟到佛国天香。
  在生命的终点,当你不得不放下手上提的、背上荷的、胸中装的—切所有时,你才会发现,人生的旅途本来不该如此的重负;你才会恕到,要为人生减负,要为生命之舟抛弃 —切所有。如果你不是因为手上提的太多、背上负的太重、胸中装的太满的话,你就本可以把头抬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你的生命也就不会成买椟还珠之旅,可以是一路歌舞、风轻月明地走完生命的旅程。
  当你了无挂碍、识达人生的中道义时,你就会发现云在青天的潇洒,体会雁过长空的美丽,感悟风掠竹叶的真谛。
  这,才是生命本真的意义。
1
查看完整版本: 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