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家庭教育 〗 » 卍 父 母 篇 卍 » 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初探
简单就是佛法 - 2010-7-27 18:10:00
社会性情感是指社会、环境的要求,对幼儿个体的情绪、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形成稳定的个体社会性情感,主要反映在幼儿的个体需要与社会性需要一致时,所获得的内心体验。
人的成长必须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完成社会化发展的任务。人的情感只有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才能处于一种被社会所接纳的、和谐的主体感受之中,才能始终有一种高尚而幸福的体验,才能充分地体现和享受生命的价值。在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幼儿需要掌握交往的方法,遵守行为准则,使其情感符合社会化发展的要
求。
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来看,社会性情感在形成幼儿良好品德中是一个重要的动力机制,是动机的基础。行为的形成是由情感发动的,因此,社会性情感对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幼儿期是社会性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幼儿来讲,即将面临的是更为激烈、更需要合作、更具有挑战性的竞争社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从小具有积极开朗的性格,富有爱心,懂得理解,充满自信,并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因此,幼儿社会性情感的良好发展将为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切实可行的方法,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关于社会性情感的培养途径
(一)专门性系统培养
社会性情感是幼儿个性发展的核心因素,因而社会性情感教育不能单纯地把它看做是促进其他领域发展的动力系统,不能仅仅把它看做是教育的手段。而应该重视对情感本身的培养,使社会性情感与认知、健康等发展领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使整体情感素质培养得到保证。
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国内关于"幼儿需要发展倾向性"的研究指出,"幼儿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各年龄段幼儿具有优势需要。"需要与情感密切相关,需要的发展序列也反映出社会性情感培养的秩序和方向。例如,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情感受情境制约,更受他人表情的影响,易引发,易感染,不稳定,较外露。因此,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必须要有序地进行。
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需要专门的学习。早在1964年,美国学者克雷默就指出:"有证据显示,假如情感像认知教育一样,提供学生适当的学习经验,学生的情感发展会有令人满意之结果。"因为社会性情感发展包含情绪外化和情感内化的发展,这二者的成熟和发展都需要通过学习。正如心理学家孟昭兰教授所说:"情感和语言一样,是人们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学会的,但它也和语言一样,需要学习和使用,掌握和修饰。"这就为专门性的社会性情感培养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供了依据。
社会性情感的形成有赖于情绪性体验的积累。前苏联心理学家高尔顿纳多夫曾对情绪积累的作用有过明确的论述:"如果情感体验以情绪过程的形式多次重复,它确实可能变成对相应体验的稳定倾向性。"同一性质的情绪性体验积累理论表明了社会性情感专门系统培养的可能性,它能按照目标要求为幼儿情感性体验的积累提供一个契机。活动时,教师能有目的地创设多个同质情境,激发和强化幼儿某一情绪体验,这种较为集中的情绪性体验,在萌发幼儿某一情感中起着重要的萌发和先导作用。
专门性系统培养是指按社会性情感教育目标而进行的有序的专门性培养。它可以分为社会性情感经验活动和阶段综合主题活动两种形式。
1.社会性情感经验活动
社会性情感经验活动是一种在幼儿园创设与社会生活经历相联系的情境,是启发幼儿积极实践,获得体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和初步的情感能力的活动。它类似于幼儿园语言活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等有组织的集体活动。
(1)社会性情感经验活动的原则
组织和实施社会性情感经验活动的一条原则是:在一次经验活动中要创设多个不同内容的同质情境,以强化、加深幼儿的情绪体验。这一原则要求在开展社会性情感经验活动时,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只有让幼儿处在稳定的情境中,才能使他们产生稳定的情绪性体验。同时,刨设的情境必须是同质但不同内容的,既要有利于激发幼儿产生同一情感,但具体内容又必须是不相同的情境。例如,可创设这样一些情境:幼儿在一起高高兴兴地跳绳、玩"娃娃家"、愉快地搭积木等。这些情境都能使幼儿体验到与同伴一起玩的愉悦,但玩的内容是不同的。提出这一要求的原因是:同质情境可以使社会性情感目标的培养更集中,不同内容的情境可以使每个情境都带有新意,有利于激发幼儿积极的情绪性反应。此外,社会性情感经验活动还要求在一次活动中,创设的情境必须有多个,因为只有在多个情境中的多次体验,才能使幼儿与某一情境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更深刻、更持久。
(2)社会性情感经验活动的操作模式
在社会性情感经验活动中,教师的操作要点是创设情境,启发体验,具体可遵循以下操作过程:创设一个反映社会性情感目标的情境一引起幼儿主动体验一在幼儿作出反应之后加以扩散一用各种手段加以强化和积淀。
上述体验活动的过程,可以反复几次,但必须是以递进和不重复内容为前提,其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所获得的初步的社会性情感经验得到进一步强化,最后得以积累。积极的、丰富的、健康的社会性情感,就是通过这样的情绪性体验和积淀而形成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幼儿的情感反应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最好的活动设计和指导过程,应该是教师时刻关注幼儿因情境激发而产生的主体反应,抓住个别幼儿的真实情绪变化、体验的表达,因势利导,弥散情绪气氛,波及整个集体,使大家受到感染和影响,再通过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让这种体验印入更多幼儿的脑海中,成为他们的感受经验。这也是进行集体经验活动的宗旨所在。 
因此,这个与目标相关联的情境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与幼儿生活经验有关,是幼儿生活中能引起情绪波动的情境;二是成人可以认为是人为的,而幼儿却信以为真,或是成人也可能会出乎预料的,从而产生与现实生活情境相吻合的感觉。引起幼儿的主体体验是建立在幼儿是活动主体的基础上的,教师必须以幼儿的反应为引导的前提,这种体验不应该是教师教给幼儿的,而应该是幼儿的切身体验。在幼儿作出反应之后加以扩散,则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活动中幼儿自然流露的各种情绪反应,由点到面、由面到点地进行相互影响,形成浓浓的情绪气氛。用各种手段加以强化和积淀,表明情感的表达形式是丰富的。所以,对幼儿的情绪反应的肯定,教师必须选择适当的、符合幼儿需要的语言手段、行为手段以及激励手段,使之得到强化。 
在社会性情感经验活动中,充分发挥认知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要使创设的情境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认知基础;其次,要注意利用语言这一工具来发挥认知在某一情感内容扩展中的概括作用,即让幼儿的情感对象由所创设的情境泛化到一般的同质情境中,从而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某一种情感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再次,要注意利用情境中的事物来调节幼儿的预期需要,并使幼儿会评价自己的需要,使情感培养和认识联系起来。
(3)社会性情感经验活动的情况排列和操作要求
在社会性情感经验活动中,我们依照幼儿参与实践活动可能性大一些的情况放在后面,同时考虑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幼儿主体作用的发挥,对情况操作提出如下要求:
第一个情况指导性较强,要求教师用语言进行指导多一些。因为,认识是情感形成的基础,教师的语言能够促使幼儿的情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激发起来,通过语言的明确,使幼儿对自己某一情绪性体验与某一需要的联系更为清晰;另外,语言对情感还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这一功能,把情境中的、幼儿集体的、幼儿自身的各种情感信息调动起来,扩散开来,充分发挥第一情境在社会性情感培养中的先导作用。
第二、第三个情况,教师的语言可以有所减少,着重让幼儿自己去体验,对情况中的知识性信息,可以启发幼儿自己理解,自己体验。
最后,活动中多个情况的排列和教师的指导可以随社会性情感经验活动的内容和幼儿情感基础水平的不同变化而变化。
2.阶段综合主题活动
阶段综合主题活动是在社会性情感经验活动基础上,依据社会性情感教育单元目标,结合其他的目标要求所进行的综合培养活动。一般每学期进行四次,由全园或年级、班级组织进行。例如,"温暖的冬天"的阶段主题活动,同时包含情感和其他学科的单元目标。其社会性情感目标是培养幼儿的信任感、惜物感和一定的移情能力;其他学科的目标是关于冬天知识的复习、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社会性情感的培养活动,如让幼儿为冬天的小树苗、小动物送温暖,使幼儿知道冬天是寒冷的,但关心、帮助他人,同情他人,能使他人感到温暖,使自己也很愉快。
(二)渗透性非系统培养
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伴随于幼儿生活的全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社会性情感教育应该辐射到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应该渗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如在教学活动、游戏、谈话、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分散教育,也就是说,将社会性情感教育渗透在幼儿园所有的活动之中。
渗透性非系统培养是指在其他活动过程中的社会性情感因素的诱导和培养,它是随机的、渗透性的,存在于其他活动过程之中,它主要有三种形式:
1.游戏及其他教学性活动中的意识培养
在游戏活动和其他教学性活动(如语言、音乐、计算、体育、美工等)中,有意识地安排情感教育因素,并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如游戏活动,除了在活动计划中要有情感目标外,在游戏开始时,要体现情感要求,在游戏过程中要有情感引发,还要有对幼儿情绪表现的观察,在游戏结束时,要有情感评价。
2.日常生活中的分散、随机培养
情感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时时都有所表现,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随时随地地进行培养,且这种培养应具有专题性和个别性。例如:幼儿来园时,常会带来一些新玩具,教师就可以对他们进行惜物感的培养;在自由活动中,当别人跌倒了,或者碰痛了,可进行移情培养;等等。总之,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分散随机的情感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观察,抓住时机。
3.环境、氛围等途径的隐性培养
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情感的培养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整洁、优美、布局合理的园内环境,富有儿童气息的教室环境,有趣的活动区(角),都能激发幼儿活动的愿望和相应的情感。例如:创设幼儿喜欢的活动区(角),激发他们投身于集体活动的积极情感;师生共同照顾花草,给花草浇水,能让幼儿体验为集体服务的愉悦感。
此外,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含着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这些人际关系影响着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的情绪和情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合群感培养;同时,又为教师教育和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因此,在幼儿社会性情感培养中,必须重视对幼儿园环境、氛围的创设。
上述都是针对幼儿社会性情感整体教育而言的。事实上,每个幼儿的情感发展并不平衡,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观察,对个别社会性情感发展不良的幼儿加强"补课",注重个别辅导,使其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
二、关于社会性情感培养的方法
我们根据社会性情感的本质特征及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特点、规律,提出了情境体验、表情表达、替代想像、渲染泛化、积极归因、自我调节等六种幼儿社会性情感培养的方法。
1.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是教师依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有意创设的典型情境中进行情绪体验的一种方法。
情绪与一定的客观环境密切相联,幼儿的情绪更易受环境的影响,所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容易激发起幼儿的社会情感体验。这是社会性情感教育的前提。为了达到社会性情感教育的目标,教师应注意创设典型情境,即创设的情境易于诱发幼儿的情感,且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
2.表情表达
表情表达是教师在一定的情境中,帮助幼儿通过恰当的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方法。
表情不仅是幼儿情绪体验的表现形式,而且在表达感情时,其情绪体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表情表达的训练有三个作用:其一是幼儿学会用恰当的表情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沟通自己与同伴间的感情;其二是在集体环境中同类表情能形成较强的"情绪场",使个别情绪反应较弱的幼儿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而变得强烈起来;其三是每个幼儿通过如何表达表情的学习,提高了情绪强度,这为社会性情感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替代想像
替代想像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或在感受一定的情绪体验之后,想像自己处于别人位置时的感受。
此方法要注意区分两种替代过程:一是直接感受,如听故事、看表演时,替代情境中的角色体验;二是事后回忆情境。对前者,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在情境中的投入程度,判断他们的体验程度;对后者,教师可通过幼儿的语言表达来判断他们的体验程度。
替代想像的作用在于利用想像使每个幼儿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保持这种感受的清晰度,以增强教育效果。
4.渲染泛化
渲染是指教师利用集体中情绪"共振"的特点,用自己夸张的表情或某个幼儿的强烈情绪来激发全体幼儿的某种情绪,促使幼儿受到情绪感染,形成浓厚的情绪气氛的一种方法;泛化是指当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典型情境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后,教师用组织讨论的方法把这种情境泛化为此类一般情境的一种做法。
例如,所创设的情境是一位幼儿在拍球比赛时输了,他鼓起勇气再参加第二次比赛,最终获得了胜利。泛化就是使幼儿感受到,即便做某件事失败了,也要相信自己最终会成功,从而进一步地去努力。这样促使幼儿从拍球的自信泛化到对各种事情的自信:
5.积极归因
在各种活动中,幼儿的行为结果总会有一定的成效,此时他们就会有一定的情绪表现。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行为成败时的情绪表现,以归因理论为指导,引导幼儿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成败的原因。幼儿有了正确的归因后,在情绪上就会有与之相应的表现。积极归因是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培养健康情绪的认识基础。
6.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指教师教会幼儿在自身需要未得到满足时,用一些调节情绪的手段来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一般用结合具体情况讲解和个别指导的方式进行。其目的在于让幼儿知道一些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使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得以发展。
自我调节的手段通常有三种:
(1)告诫,即心里暗暗对自己说;
(2)宣泄,即在不影响他人、不损坏东西的前提下发泄;
(3)转移,即在不愉快时想其他愉快的事情。
总之,如果在全面认识社会性情感本质和功能的基础上,以幼儿的情感发展为依据,结合社会要求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性情感培养,就能促使幼儿在有目的创设的社会性情感氛围中发展,形成更多的社会性情感。


摘自《幼儿园德育》
1
查看完整版本: 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