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望去,宝丰香山寺就建在山峰之上,那种高大的气势似乎隐约可见当年的盛景。
今天的香山寺山门及山门前一百二十级台阶。台阶之前的殿堂等建筑已经荡然无存。
“香山”之名源于佛教经典。据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卫国都城(佛经中称父城)附近有山名香山,是观音菩萨得道之地,所以成为佛教圣地之一。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香山之名也出现在中国很多地方。据统计,中国有香山寺十八处之多,最著名如北京香山寺、洛阳龙门香山寺等。而据史料、书籍、碑刻的记载和专家考古发现,宝丰闹店香山寺则是众多香山寺中建筑最早的一座东土“真香山寺”。
观音大士舍利塔,又名玉峰塔。建于北宋熙宁元年(公元一零四八年),为八角九级楼阁式密檐砖塔,塔平面呈八角形,高三十三米,。一九五七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供奉于塔底层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据专家考证此造像为中国最早的千手千眼观音造像,此造型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河南宝丰香山寺所处的香山,原名火珠山。早在春秋时期,山下即建有城父,及战国时代楚国城父邑;西汉置县改城父为父城,东汉仍称之为父城。东汉灵帝时,大量西域僧人在父城巡游传教,看到火珠山与天竺香山极其相似,再加上东土中国的父城与西土天竺佛教圣地父城的巧合,遂改火珠山为香山, 并在山上建寺,供奉观音菩萨,名香山菩萨寺,又名香山寺。金代著名诗人、史学家元好问在《东游略记——梁县香山寺记》中称:“该寺初建时,一胡僧自西域来,云此地山川甚似彼方香山。”因此,宝丰香山寺所处的父城香山,就是中国最早的香山。而寺中供奉的观音菩萨,自然就是中国最早的观音菩萨。
塔底层的壁画,记载着妙善公主在此地出家得道的传说。
塔洞中存放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
据传,观音菩萨最初来到人世间,是以春秋时期的妙庄严王三公主妙善的身份出现的。《汝州志》记载说:在春秋时期,有一位楚庄王,有三个女儿,三公主名曰妙善。楚庄王有病,有神医说要用亲人的手和眼合药,病方能愈。妙善便自己割手剜眼,调药给父王服用,病果痊愈。后来妙善在香山得道,现千手千眼庄严宝相,为如今的“千手千眼”菩萨。
客观而言,这只是中国民间的观音信仰,已经远远超出了佛教的范围。在建寺之初所在的东汉,佛教并未被中国老百姓所接受。当时宝丰香山寺的创建者,为了使西方的佛教文化易于被人们接受,迫切需要将佛教本土化。而中国民间信仰的观音菩萨,是救苦救难的善神、福神,恰恰符合了西方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将中国神话中的观音菩萨转化为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佛来到东土,在宝丰香山寺得道成为观音菩萨,以宽厚的慈爱满足人们的各种祈求。从地理上、宗教上,都符合当时人们的心理需求。观音菩萨就是这样被人们信赖、接受了,她也就大众化了。观音菩萨是佛教中国化的形式之一,佛教只是在中国化以后,才更多地在民间流行。因此宝丰香山寺,现在被称为中国第一“祖庭”。
宝山香山寺监院释果良在大雄宝殿行佛事。香山寺目前已逐步恢复了佛事活动。
宝丰香山寺,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多有修葺,不断发展,至北宋时期已成为宛(古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洛(今河南省洛阳市)间第一名刹。明代达到鼎盛,当时有僧众一千三百多人,殿堂楼阁二十余所,还有下属寺院十六所,庄园五处。明代以后香山寺多次遭到毁坏,一毁于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再毁于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三毁于“文革”破“四旧”,仅存大悲观音大士舍利塔。
今天的香山寺,山门前一百二十级台阶前的殿堂建筑已经荡然无存,现有的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等殿堂是近年来重建的。走进山门,是四面佛殿,殿后是观音大士舍利塔,又名玉峰塔。香山寺观音菩萨舍利塔,始建于东汉,初建为土塔。现存砖塔建于北宋熙宁元年(公元一零四八年),为八角九级楼阁式密檐砖塔,塔平面呈八角形,高三十三米,每层高度递减,成八棱椎体,造型朴实大方,巍峨雄浑。一九五七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二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拨款对塔身进行修缮加固。塔底层供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一尊,据专家考证此造像为中国最早的千手千眼观音造像,此造型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在观音塔下的塔洞中,存放着“香山大悲菩萨传”碑,碑高二点二二米,宽一点四六米,碑文为楷书,由北宋通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蒋之奇撰文,翰林院大学士知制兼侍读蔡京书丹。碑文记述了观音菩萨妙善出家修炼得道的神话故事。这块“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是佛教汉化过程的见证,也是观世音菩萨身世的最权威的记载。此碑拓片曾于一九七六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展出,引起欧洲佛教界普遍关注,在中外佛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北宋的蔡京,权大势重,地位显赫,书法造诣甚高,是北宋“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用笔劲健,意态洒脱,其作品多视为珍宝。蒋之奇也是当时政界和学界颇有声望的大人物。由蒋之奇为“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撰文,由蔡京书丹,足见香山寺在北宋时期的地位。正是由于“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才有现在佛教界将观音“成道于香山,显灵于南海,……而今香山有碑,普陀有寺”的说法,宝丰香山寺得以与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普陀山普济寺相提并论。
香山寺现存的唐国公主碑,则充分说明了香山寺在宋室南迁后的金代,依然名重中原。除了“香山大悲菩萨传”碑、金代唐国公主所立的“重建汝州香山观音禅院记”碑,还有明代崇祯元年戊辰科状元、书画名家刘若宰书写的“重修大悲观音大士塔记”狂草碑一通等等,这些碑排列起来就成了香山寺的历史。香山寺碑共有三十多通,其中大多数碑刻(其中不乏修建香山寺的历史资料)毁于“文化大革命”初期。而正是这些碑刻,最终让现在的学者认定了香山寺的建造年代,并最终佐证了香山寺的价值。
其实,香山寺是没有真假的,凡是香山寺,都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所以作为道场,也是没有真假之分的。宝丰香山寺之所以为“真香山寺”,不过是相对于中国其他香山寺而言。因为河南宝丰香山寺在建寺时间上最早,在各种志书、碑刻、资料上记载最为丰富,在地缘地理方面与印度落迦山最接近,在父城这个地名上与西土天竺佛教圣地父城相同,在观音文化链条方面这里最完整。更重要的是,它得到了中外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河南宝丰香山寺被称为“真香山寺”,实际上指的是观音菩从这里传入中国,并转化为中国的观音菩萨,然后再从这里走出去的。所以说这里是观音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化的观音菩萨的根。
宝丰香山寺作为观音菩萨中国化的起源地,作为观音文化的发祥地,近年来,受到当地政府的逐步重视,平顶山市、宝丰县将保护开发香山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拨出专款,筹集资金,修筑道路,修建香山寺大雄宝殿建筑群和塔林、碑廊等,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前往参拜礼佛或旅游观光。每逢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日)、六月十九(观音菩萨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来到这里的香客、游客达二十万人次,似乎使人们感受到了宝丰香山寺昔日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