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倘若寺庙建于城市之中呢?其实,不是倘若,事实上,好些名城古镇都有踞于市井之中的寺庙,不少还是名刹。我们成都的文殊院就是这样,如此踞于市中,又给人什么感受呢?冰火两重天,太不协调太过别扭吗?想象或许如此,然而事实并非这样。道理很简单,须知,“深山藏古寺”,反过来就是“古寺藏深山”。也就是说,森森寺庙,是自然蕴含着山林清幽之气的。所以,任其繁华喧嚣的市井,只要有一座寺庙在那里一蹲,整个儿便觉得清宁祥和多了,反生和谐之感。
文殊院这座法相庄重、庙筑宏伟、气宇肃穆的名刹,就是这样踞于成都的北大门。北,是一个庄严的方位。对于深处西南内陆腹地的成都更是如此。自古以来,北大道便是蜀中通往中原的第一要途。风云际会,商贾云集,构成了这一片的繁华绮丽。而文殊院名刹在这里一蹲,便顿然减却了许多浮躁之气,使这一片区显得天地清朗,沉稳大气。笼罩其上的,已不单是宗教意义上的祥云,而是深沉的人文氛围。
经历了历史的风雨,时势的变易,文殊院香火不断,始终在成都人心目中占据着崇高的位置,这是成都的一大幸事,而更幸者是,如今,以文殊院为中心的这一片区,在成都人的精心打造下,正以崭新的面貌浮现在新成都的人文地图上。古朴市井,典雅庭院,配以绿树青云,一派清明景象。耳聆着文殊院的晨钟暮鼓,无论风和日丽,还是小雨淅沥,无论霞染飞檐,还是月映疏影,漫步其间,你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心境一片澄明。
无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所有城市都会涂抹上辉煌华丽的时尚色彩,但我们确实不能忘了,我们成都是一座历史悠长、人文积淀深厚的名城大都,它自有它的根,它的魂,它的无可替代的特色。如何将传统特色与时尚元素有机结合,这是城市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大课题。应该说,成都人对文殊院片区的重新打造,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是可喜可贺的。愿我们的成都,出现更多这样富含人文气场的心灵的绿地。-------林文洵(中国作家协会成员\四川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而作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历史文化性”在城市建设中怎样得以彰显?对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模式的探索,已经提到成都城市发展的日程上。
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因此,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的整个策划,是以在继承传统建筑风格、保留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寻求创造新城市风貌的途径,创造符合于与现代人们生活休闲的环境,才能让改造后的城市建筑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经过不断的考察与探索,最终形成以“经营城市记忆”的理念,进行对古建筑、历史古迹和民俗风貌的恢复和经营,将按照现代商业经营的要求进行建筑产品规划设计,创新和发展具有老城都特色“文化产业”的思路。
1、以文物建筑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为核心。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殊院是形成该地区特色的主要决定因素,从现状分析来看,文殊院及其周边传统建筑遗存是体现该地区传统文化特色的核心因素,从长远发展看,文物建筑、传统风貌建筑所形成的空间氛围和依托在这上面的传统文化,是提升该地区价值提升的保障。因此,针对该地区的规划设计,必须以对文物建筑保护,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阐释为核心。
通过对文物建筑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形成的核心,包括了相辅相成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层面,其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是造就这一地区特色的根本保证。
2、以禅文化和传统文化历史街区形象为主要特色。
依托佛教禅宗文化展开历史街区的形象是文殊院片区区别于其他历史片区的主要特色,同时,用禅与都市生活的交融来表达一种现代都市精神生活,更广泛的和现代商业结合,创造出真正的“都市禅林”。并通过恢复传统民俗文化生活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
3、以文化休闲性的商业开发为基本对策。
首先,成都市是传统的休闲城市,休闲产业发达,各个年龄、收入层次的群体都可以有各自的休闲方式。成都市的茶馆、餐饮业的高度发达就是佐证,整体的休闲产业的需求巨大。其次,文殊院的地区特色有利于造就独具特色的文化休闲商业区。随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于有文化特色、历史内涵同时又能够和现代都市生活完美结合的休闲模式的需求必将日益增多。而能够成功的迎合这种市场需求的商业区,必将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4、以建设控制,景观规划与设计上的结构组织为必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建设控制,保正文物建筑,历史遗存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以此造就出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景观规划和设计上的结构组织则是在此基础上提炼,强化出传统文化的脉络,通过突现其特征提高传统文化的可读性,从而加强该地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创造出理想的市场环境。
5、以业态完善、开发与消费引导为长期目标。
以保护为主要手段造就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商业环境仍然需要不断自我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动态,以避免因一成不变固守传统而造成的僵化和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但同时,也应该通过对业态的自我完善,对文化的深入发掘,展示,对公众文化观念,消费观念积极的引导,保持自身特色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