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大昭法会
大祈愿法会,藏语称“默朗钦摩”,亦称传大昭,是西藏佛教界著名的传统法会。据佛教史藉记载,在古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经过苦行,获阿罗汉学位。此后,外道教徒们竭力反对释迦牟尼修行成佛,火龙年(公元前511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释迦牟尼在祗园精舍城法会上用无比神奇的幻术和多种神变击败了卓切、那赖吉、杰瓦坚、尼吉普、诺坚、扎拉瓦坚等外道六师及其追随者,大获全胜。为纪念这次胜利,创立了大供养法会,每年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印度的一些小邦之王和富翁每天施舍巨财,供奉公里像,布施僧众,祈求永世太平。
自从佛教传入西藏以后,上自赞普下至贫民均供奉佛僧。赤热巴巾时,曾规定七户穷民供养一名僧人。此后,由于外道教徒和厌恶佛教的大臣们的反对,供奉佛僧的风俗才逐渐消失。15世纪初,宗喀巴对西藏佛教进行了改革,创立了格鲁派。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得到帕竹地方政权和僧侣百姓们的支持和拥护,许多人出家为僧。由于僧人的增多,所需财物也随之紧缺,再加上一些外道教徒工猖狂攻击,使宗喀巴一时难以维持局面。宗喀巴为解决财物紧缺问题,扩大格鲁派的影响,他决定按照古印度祗园精舍城法会的形式举行一次大祈愿法会。于是在藏历第七绕迥土鼠年(公元1408年),宗喀巴便派人大规模地整修了大昭寺的殿堂、厩院、壁画和内外三宝所依等到。这次整修得到了乃东王札巴绛曲的大力支持,据五世达赖罗桑嘉措著《大昭寺目录》记载:“乃东王责成内邬南喀桑布(吉雪宗本)和查噶瓦(潘达亏宗本)按照法王宗喀巴的要求去完成……从娘色曼的山上运来石头,把庭院和转经廊的地面换成石板;在天井里新安了十二根柱子,并接上了十根柱子,还树了廊柱子根,是内邬宗受命完成的。”大昭寺整修工程竣工后,宗喀巴给释迦牟尼像献上了金制五佛冠,从此,始叫“觉卧仁波且”。在神殿内院东北角的石阶上新建有一尊宗喀巴自己的塑像。除此之外,宗喀巴还派其上首弟子到止贡、热振、闻、阿喀等地向有关的寺庙、地方官、宗溪僧俗人等“广为募化,敛集资财,以备大祈愿法会使用”。
藏历第七绕迥土牛年(公元1409年)正月初一,在阐化王扎巴坚赞的大力资助下,大祈愿法会按古印度祗园精舍城法会的仪式在拉萨隆重举行,参加僧俗达一万余人,宗喀巴为主持人,每日由他向参加大会的僧俗讲《佛本生经》。法会期间,宗喀巴不断地给释迦牟尼、不支金刚和观世音菩萨像涂金,并向众佛敬献无数供品。活动一直延续至十五日,每天都有施主,所施财物数量相当多。据记载,宗喀巴在这次法会所得到的布施品共计黄金921淆,酥油37,060克,青稞和糌粑18,211克,白茶416块,黑茶163块,牛羊肉腔2172支,牛羊等牲畜折价共2073淆黄金,以及其他大量的财物。这次法会是一次不分教派、不会地区的西藏佛教徒空前的大集会,声势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宗喀巴能够发起这样一个大法会,说明他在当时已经被公认为是西藏佛教界的一位宗教领袖。此次法会不仅充分显示了宗喀巴的实力,而且也为他后来创立的黄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这个法会一直延续下来,每逢藏历正月举行一次。从藏历第七绕迥土牛年(公元1409年)开始至藏历第八绕迥火蛇年(公元1497年)的八十八年中,主要参加者有哲蚌寺、色拉寺和拉萨附近各教派的僧人,甘丹寺的僧侣方开始参加一年一度的拉萨大祈愿法会。
藏历第八绕迥土牛年(公元1493年)明孝宗封京俄阿吉旺波为王,诰命和赏赐物品未到西藏时,京俄阿吉旺波病故,其子阿旺扎西扎巴年幼,因而帕木竹巴地方政权暂时由噶玛派红帽系四世活佛曲所益西和仁蚌巴诺尔布桑波之子错杰多吉二人代管,在这二人执政期间,在噶玛派黑帽七世活佛曲扎嘉措的指使下,从第八绕迥土马年(公元1498年)禁止色拉和哲蚌两寺的僧人参加拉萨的大祈愿法会,此后二十年间,由拉萨附近的噶举派和萨迦派的僧人参加拉萨的大祈愿法会。藏历第八绕迥土羊年(公元1499年)阿旺扎西巴亲自执政。公元1512年,明武宗朱厚照封阿旺扎西扎巴为王,至此帕木竹巴地方政权的努力有所恢复,驱逐了仁蚌巴拉二寺僧人参加拉萨大祈愿法会的权力,并全决定每年由第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主持。自此以后,在相当的时间和内容也有所发展和变化,时间上从原来的十五天延长为二十一天,内容有辩经、十五供、天母节、驱鬼仪式、迎请弥勒佛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