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地藏莲社 〗 » 卍 佛门法讯 卍 » 五台山佛樂待有恆心者繼承
蓝天 - 2010-7-27 18:07:00
【大公網訊】走進五台山山腰的南山寺,大雄寶殿里香煙繚繞,十幾位僧人身披袈裟,雙手合十,在寺僧樂隊的配合下唱念有詞,娓娓的梵音飄出院門。

據新華社太原1月23日電,這是南山寺禪宗佛樂培訓班排練的場面。這個訓練班成立於1986年,同時成立佛樂培訓班的還有另兩個寺廟──殊像寺和普薩頂,目的都是為五台山佛樂培養更多接班人。20年來,這個訓練班已迎來送往了一批又一批來自各地的僧人。

39歲的匯存是南山寺的住持,也是訓練班的負責人,擔負著整理佛樂資料和教授佛樂的任務。據他介紹,雖已歷經千年,但現在五台山寺廟教授佛樂仍沿用古老的工尺譜,學習方式也是師父帶徒弟的口傳心授法。

「師父首先依照工尺譜的曲調框架,按自己的理解,依據板眼一句一句施教,待徒弟唱會並背下後,再拿樂器依字找音,慢慢奏出旋律。」匯存這樣描述五台山佛樂教授的過程。

據介紹,中國的佛教音樂分為南北兩派,南方佛樂以委婉、清秀為特點,江南韻味十足﹔北方佛樂則深受古印度音樂的影響,呈一種古朴、典雅、莊重和肅穆的特點。

作為北方佛樂的代表,五台山佛樂與五台山佛教同生共榮。五台山佛樂淵源於印度佛教音樂,到了唐代,由於佛教儀式的日益集體化、規范化,五台山佛樂達到繁盛,形成了獨唱、齊唱、輪唱等多種演唱形式。元、明之交,樂器被引入五台山佛教,使五台山佛教儀式藝術性大大提高。

目前,五台山是世界上唯一兼有漢傳佛教(俗稱青廟)和藏傳佛教(俗稱黃廟)的佛教聖地,而這里的佛樂也分為青廟音樂和黃廟音樂兩種。

兩種音樂使用的樂器基本相同,都由管子、笛子、笙、雲鑼組成,但與其配合使用的法器卻不盡相同。青廟音樂用鼓、手鼓、引磬、木魚、懺鐘、磬、鉻子﹔而黃廟音樂則用把子鼓、鈸等。

83歲的常治是五台山上教授佛家吹奏念唱傳統文化資歷最老的法師之一。他告訴記者,現在五台山上會佛樂的僧人不過50余位。「培養一個能演奏樂器並會唱經的僧人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而訓練班里的僧人流動性很強,這使得大多數樂曲已不能被完整地演奏。」常治說。

他表示,雲遊四方是不少僧人樂意選擇的生活方式,但繼承五台山千年不息的佛樂文化遺產卻需要一份持久的耐力與恆心。

同時,隨著五台山傳統法事的減少,應用的佛樂也少了用場,一些傳統曲目漸漸遺失。殊像寺的僧人們告訴記者,他們見到的流傳下來的佛樂只有60多首,掌握了演奏技巧的有20多首,目前在法事活動中常用的有《華嚴會》、《普庵咒》、《千聲佛》等。

而有趣的是,五台山佛樂在時代的發展變遷中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據介紹,南山寺新一代僧人已開始學習簡譜和西方的樂理。同時,一些新編的佛樂則採納了不少當代流行歌曲的樂譜。一些香客認為,這樣的「佛樂」更加上口,也容易深入人心。

注:【大公網訊】或【大公專訊】為本網即時新聞,非引自《大公報》,敬請留意。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台山佛樂待有恆心者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