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地藏莲社 〗 » 卍 佛门法讯 卍 » 解读敦煌弥勒菩萨
蓝天 - 2010-7-27 18:06:00
敦煌北凉第275窟中所塑弥勒菩萨,是给当时的人们带来希望的新神。
  此窟是莫高窟最早开凿的三个洞窟之一,窟形独特,是一个长方形盝顶形窟,窟顶南北两侧的人字披形上浮塑脊枋和椽子,似乎受到汉墓的影响。墓室是安葬死人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人从这里获得新生的所在。汉代墓室中所绘的升天图,就表现了人们企望死者再生的想法。不过,第275窟表现的不是期望死人升天,而是作为救世主的弥勒菩萨从天而降来帮助活人。
  紧贴此窟正面西壁所塑的交脚弥勒像,高3.40米,在高不足4米、宽约3.5米、纵深约6米的空间中,显得庞大威严。此像头部方中带圆,鼻梁高隆,眼球外突,体态健硕,具有西域少数民族特点,而衣纹以平列的凸起贴泥条为主,则显示了健陀罗造像风格的影响。1600年前出现在敦煌人面前的这尊神像,是一个充满力量的新的神像。
  古代敦煌的雕塑艺术家并没有照搬西来的模式。洞窟南北两壁上部各开凿有3个小龛,靠里面的是两个阙形龛,龛内塑弥勒菩萨;靠外面的是一个双树圆券龛,龛内塑思惟菩萨。将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天宫塑造成阙的形式,是受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阙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周代,汉代已广泛使用阙。后人有诗云:“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反映出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天宫与阙是联在一起的。
  小龛内的弥勒菩萨虽然不是洞窟的主尊,但仍刻塑得细腻生动,如该窟南壁上部东侧阙形龛内的交脚弥勒菩萨,头戴三珠宝冠,肩披长巾,腰束短裙,双手交置于胸前,似正为惑者“决疑”解难。嫣然含笑的神情,优美自然的姿态,令人神往,使观者对富足、美满、文明的未来弥勒世界生出向往之情。
  据《佛经》云,在弥勒世界里,风调雨顺,社会秩序稳定,人民丰衣足食:“种种树木,花果茂盛”,“雨泽随时,谷稼滋茂,不生草秽,一种七获”,“树上生衣”,有龙王“行于夜半,降微细雨,用淹尘土”,“时世安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
  在赏析佛教艺术时,需要注意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的区别。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层次、等级的差异。菩萨具有“候补”性质,佛则已成为最高领导者。不过,按照佛教的说法,弥勒菩萨成为弥勒佛是铁定的。另外,弥勒菩萨居于兜率天宫,弥勒佛则下生在阎浮提,前者在天上,后者在人间。莫高窟早期洞窟中的弥勒菩萨,一般便是以交脚形式塑于洞窟内南北壁上方象征天宫的阙形龛中,预示未来佛(即救世主)即将降临,北凉第275窟的塑像便是。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12月03日 第七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刘海梅)
净如 - 2010-7-27 18:06:00
弥勒得名之由来
“弥勒”是菩萨之姓,如今佛之姓“释迦”。其名为“阿逸多”,译云“无能胜”,表其慈心广大无能超胜者。“弥勒”译云“慈”,亦如“释迦”之译“能仁”,简之则曰“能”。而“弥勒”具言亦作“慈氏”。弥勒以“慈”为姓者,具大因缘。故不但因地以“慈”为姓,即至果位犹名“弥勒”。
  至其“慈氏”因缘,诸经论中言之详矣。《心地观经》云:“弥勒菩萨慈氏尊,从初发心不食肉。”即此二句,已足以显明弥勒得名之由来矣。盖弥勒久远劫来,常修慈心三昧,观察一切众生本性平等,所谓“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以是最初发心,即不食肉。
  不食肉即慈心,为佛弟子修养佛心之根本基础。然今佛法流行之处所,如西藏、蒙古、日本、暹逻、锡兰、缅甸等,因风俗之差异,佛徒多肉食者。唯中国佛徒,则极重戒杀放生之素食。凡不肉食者,皆可谓之修弥勒行者。因此,弥勒菩萨与中国众生亦特别有缘,应化事迹,斑斑可考。如六朝时现居士身于义乌,假名傅翕,与梁武帝说法,著有《心王铭》与《法身颂》,传诵千古。五代时先在福建莆田现身,继应化“布袋和尚”于浙江奉化,名“长汀子”,亦名“契此”,谥“定应大师”。是等应化,皆足证菩萨与此国众生有大胜缘也。

来源:中华素食网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读敦煌弥勒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