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地藏莲社 〗 » 卍 佛门法讯 卍 » 光孝寺
礼敬十方 - 2010-7-27 18:06:00




洗钵泉
    光孝寺位於广东省广州光孝路北端。据《光孝寺志》载,初为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代,吴国虞翻谪居於此,世称虞苑。虞翻在园里讲学并种了许多频婆树和苛子树,亦叫“苛林”。虞翻死後,施宅为寺,名曰:“制止寺”。广州建寺是从这里开始的。东晋哀帝隆安(379)年间,改名“王苑延寺”,又称“王园寺”。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称为“乾明法性寺”。北宋初,称“乾明禅院”。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27年)下诏改寺名为“报恩广孝禅寺”。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始称“光孝寺”,明成化十八年(1432年),明宪宗敕赐“光孝禅寺”之匾额。光孝寺之名从此留传至今。
    光孝寺是岭南年代最古、规模最大的古刹,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策源地之一。自创寺以来,常有中外高僧到寺中驻锡传教弘法。东晋时期罽宾国三藏法师昙摩耶舍来寺扩建大殿并翻译佛经,刘宋文帝元嘉年间,印度高僧求罗跋陀那在寺中创建戒坛传授戒法。梁天监元年(502年),智药三藏自西印度携来菩提树,植於戒坛前。《光孝寺志》卷六曰:“智药三藏持菩提树植於王园寺戒坛前志曰:吾过後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於此树下演上乘,度无量众,复去寻流上至韶州曹溪。”梁普通八年(527年),达摩祖师驻锡本寺。
    阵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印度高僧波罗未陀(即真谛三藏法师)在寺内翻译《大乘唯识论》、《摄大乘论》等经论。唐高宗仪周元年(676年)禅宗六祖慧能与僧论风幡,剃发於菩提树下,开演东山顿悟法门。神龙元年(705)西域高僧般刺密谛三藏於此翻译《首楞严经》十卷,宰相房融笔受。唐玄宗时(724年),不空三藏於光孝寺建立规模宏大灌项道扬传授密法。749年,鉴真和尚往日本传法,遇海风漂至南方,遂在奥地弘法,也到寺中传授戒法,受四时供养。唐宣宗时,冯仰宗之仰山慧寂禅师号小释迦,受请入寺说法。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高僧憨山大师,在光孝寺讲《四十二章经》,提倡禅净双修,重修殿宇,并撰仪门联:“禅教遍寰中兹为最初福地,祗园开岭表此是第一名山。”明崇祯十五年,天然和尚住持光孝寺发起重修殿宇,修兴古迹。清乾隆年间至善禅师驻锡光孝寺,传武艺名噪一诗。清光绪年间,铁禅和尚得光绪帝赐“清修忠悃”匾。
    北孝寺建筑规模雄伟,为岭南丛林之冠。它不仅在佛教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开创了华南建筑史上独有的风格和流派。原有十一殿:大殿、毗卢殿、西方三圣殿、观音殿、罗汉殿、六祖殿、伽蓝殿、韦陀殿、天王殿、悉达太子殿、轮藏殿;六堂:戒堂、风幡堂、客堂、禅堂、檀越堂、十贤堂;三楼:睡佛楼、钟楼、鼓楼。由於历史变迁,寺院几遭破坏。1987年落实宗教政策,将光孝寺归还佛教界,经过十年的努力,寺院现已修葺一新,至今光孝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伽蓝殿、六祖殿、睡佛楼、洗钵泉、东西铁塔、大悲幢、痉发塔等建筑与历代碑记文物。建筑群中以大雄宝殿最为雄伟,东旨时代创建,唐代重修,保持了唐宋的建筑艺术,殿内采用中间粗、上下略细的梭形柱,大殿下檐斗拱都是一跳两昂的重拱六铺作,这种风格是全国著名古建筑中所仅见的。六祖殿是北宋祥符元年创建的,内供六相慧能大师坐像。六相殿前有古菩提树,为印度高僧智药三藏种植,“光孝菩提”为羊城八景之一。痉发塔是唐住持僧法才为纪念慧能大师在光孝寺出家剃度因缘而募款兴建,塔内痉藏六祖头发,以石为基础,砖灰砂结构,八角形,九层,高7.8米。每层有佛龛,嵌有泥塑佛像。大殿後还有一株千年诃子树,为三国虞翻种植,真可谓千古遗珍。寺内有南汉时期铁塔两座,东铁塔保存完整,全高7.5公尺,座宽2.28公尺,用盘龙和宝莲花装饰,每层四周遍铸佛像,又名千佛塔,西铁塔现仅存底座以上三层。两座铁塔为国内罕见,其体积和装饰充分说明一千年前我国人民已掌握了高度的铸造技术和造型艺术。1995年国务院将光孝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光孝寺志》载有三位开山祖师,即昙摩耶舍、求那跋陀那、智药三藏;弘法祖师较著名的有:达摩大师、慧能大师、真谛、般剌密谛、不空等;历代住持四十二人;继席贤哲四人:昙谖、寄庵、敏言、憨山;绍法宗将一人,天然大师。
    现任住持新成和尚,广东揭西县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广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现任监院明生法师,广东省惠来县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佛教协会秘书长。
礼敬十方 - 2010-7-27 18:06:00

六榕寺

山门

寺内景

观音殿
    广州六榕寺早在南朝宋代(420一479年)已建有佛殿,称广州宝庄严寺。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有明确记载。梁大同三年(537年),内道场沙门昙裕法师奉命出使返至广州,因病淹留宝庄严寺,修书表示“愿居此刹”,得到诏许并筑舍利塔,塔下痉藏自海外求得之佛舍利。王勃《碑记》写道:“夫宝庄严寺舍利塔者,梁大同三年内道场沙门昙裕法师所立也......仍分舍利、俾宏真福。”
    唐永徽元年(560年),舍利塔再次示现瑞象。王勃《碑记》中追述:“是岁也(650年),忽於宝塔重睹神光:玉林照灼,金山具足,倏来忽往,类奔电之舍云;吐焰流精,若繁星之转汉;倾都共仰、溢郭同窥......。”宝庄严寺上座宝轮和尚借重各级地方官(其中有皇族成员、广韶等州都督李燧)之力重修寺塔。上元二年(675年)十一月,王勃往交址省亲,途经广州,此时宝庄严寺舍利塔已经修葺一新,僧素都仰王勃大名,对他传说本寺史略及此次修塔因缘,请他撰写重修碑记,王勃慨然命笔。
    公元971年,南海王刘龚称帝,国号大越,都广州,次年改国号汉(史称南汉、越汉),年号乾亨,升广州为兴王府。南汉历代君主虔信佛教,宝庄严寺易名长寿寺,作刘氏宗室女修道之所,塔仍称舍利塔,每於上元、中秋佳节登塔燃烛悬灯(号曰“赛月灯”)以兆丰年。
    南汉(917-971年)灭亡时,长寿寺“寺塔均毁、胜迹荡然”。宋端拱(988一989年)初,修葺寺院,铸造禅宗六祖惠能(638-731年)铜像。端洪二年重修,称净慧禅寺,此时宝塔仍在湮没中。
    宋元祐元年(1036年),本寺住持德超和尚、驻锡此寺弘法之名僧道琮和尚、南海郡人前任凤翔府宝鸡县主簿林修以及信士王衢等众檀越,共议重建宝塔。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三日,新塔落成,塔壁佛龛供奉贤劫千佛等圣像,自此称千佛塔。
    宋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来净慧寺留题墨宝“六榕”二大字,後寺僧榜诸山门,世间遂有“六榕寺”之称谓,但那时是俗称而已非寺名也。当时此寺有六株古榕,九口古井,至今尚存“吊碑井”於南墙外侧。清光绪元年(1875年),继咸同年间修建殿宇之後,重修千佛塔亦告竣工,此时撰《重修六榕寺佛塔记》,净慧寺始正式易名为六榕寺。
    清初,“环寺驻防”之清兵目睹千佛塔色彩斑斓,以其远东习俗称谓呼之曰“花塔”,故净慧寺亦曰“花塔庙”。民国重修时,“为通俗计”,在公函、募捐告示和《碑记》中悉称“花塔”,於是成为正式命名沿用至今。
    南朝始创之大殿位於今仓前街以北数十米处。梁朝昙裕法师在大殿前(南)赠筑舍利塔。唐初重修宝庄严寺舍利塔时,“光合玉庑、栋宇绵邈”。寺院规模由此可见。宋、元以至明初,净慧寺“横直绵亘实逾二里”,其时寺址:东面包括广东迎宾馆之地和将军东、将军西、六榕路,北面拥有仓前街、稻谷仓、石马槽,西至福泉街、福泉二巷、三巷、净慧街,南达中山六路。明洪武六年(1373年),净慧寺院大半改为永丰谷仓,洪武八年,住持僧愈坚和尚於塔东改建觉皇殿,自此,山门东向,一塔两殿的基本格局维持到清初。乾隆五年(1740年),寺僧“广购近地”、建造禅堂、斋堂、僧寮、客舍、仓厨、园圃,是谓“中兴”。鸦片战争後,寺院东部原平南王府之部分旧址被占为英国领事馆(今广东迎宾馆南偏)。民国十年(1921年),市政府拆城筑路,在六榕寺东部先後辟建花塔街(今六榕路)和净慧公园(今广东迎宾馆),以致山门再往後退与天王殿相连,寺院范围再次缩小。而今占地面积不足八千平方米塔、殿、堂、楼、阁、廊、舍等建筑总面积4350平方米。此外,东北距寺院三公里处之白云山柯子岭,尚有一片面积为4315平方米的祖师墓塔杯,1996年辟建为墓圆。
    六榕寺建筑有山门、花塔、大雄宝殿、观音殿、六祖堂、藏经阁、补榕亭、祖师墓圆等。
    宋代广州净慧寺山门在今中山六路,明初割寺之半为永丰仓,山门亦在被割之列,洪武八年(1375年)在千佛东重建觉皇殿,改后山门东向。民国十年(1921年)起,广州市政府拆城筑路,在六榕寺东辟花塔街(今六榕路),明初所设山门又退缩与天王殿相连。花塔是一座四角形的六层木塔。
    南朝始创建的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塔在殿前。此殿保存到明初,洪武六年(1373年)割寺之半为永丰仓时被割去。洪武八年住持僧愈坚建觉皇殿(在今塔东),六榕寺即以此殿为大殿,正中门额挂着长形木刻匾“觉皇宝殿”,明清年间数次重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获皇帝赏赐匾额“清修忠悃”,悬在殿梁上.
    明初净慧寺仅存千佛塔与观音殿,昔日殿址在今之说法堂。重建的观音殿1988年2月10日竣工,新殿坐落在六祖殿前榕荫园之东,建筑面积220平方米,高11米,以清代风格为基调,并糅合南方殿宇特色。
    藏经阁在寺内解行精舍旧址东面。明代中叶净慧寺分为八房,此处是北堂所在地。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1036-1101年)贬谪惠州途经广州,但因净慧寺正在重建宝塔,未能到寺。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获赦北归复至广州,都转运使程怀立等官员迎到净慧寺设斋接风,逗留广州月馀,多次流转於擎天宝塔和六株古榕之下,并应寺僧恳请,留题“六榕”墨宝,从此成为六榕寺独具特色标志。
    六榕寺现任方丈云峰,78岁,雷州人,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广洲市佛教协会会长,广东省人大常委。现任监院有海,46岁,市佛协副秘书长,市人大代表。
礼敬十方 - 2010-7-27 18:06:00

海幢寺

宝塔
    海幢寺位於广州市同福中路337号,始建於明末清初,迄今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以寺貌庄严、殿宇雄伟、净域宏敞、佛缘鼎盛而闻名於世,被誉为广府五大丛林之一。
    该寺相传南汉时代是“千秋寺”。後年久荒废,变为居民丛冢。明朝末年,为富绅郭龙岳的圆地。僧人光牟、月池师徒向郭募得此地建佛堂,依佛经海幢比丘潜心修习般若波罗密经成佛之意,取名“海幢寺”。
    清初,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继茂欲建王府,照王贝勒形式烧制琉璃瓦,後因朝廷复议不准按宗藩形式建造王府,遂将琉璃瓦施予寺院,同时,礼请曹洞宗第三十三代法裔空隐和尚在此驻锡,天然和尚(三十四代)、阿字和尚(三十五代)、古云和尚(三十六代)先後在此住持传法。永历帝臣金堡也曾在此当和尚,法号今释,又名澹归。从此扩建殿宇,广植林木。清康熙五年(1666年)建大雄宝殿、地藏阁,次年又建天王殿、韦驮殿、伽蓝殿等,一时高僧云集,盛极一方。
    海幢寺历史悠久,林木参天,浓荫覆地,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海幢春色”为昔日脍炙人口的羊城八景之一。名胜古迹和珍贵文物有海幢论鹰爪、十六罗汉、四大金刚、三须观音、猛虎回头石、海幢宫瓦、澹归碗、幽冥钟、星岩石塔等一大批,丰富多彩。加上天然和尚等高僧著述颇丰,又延师授徒以诗学,故诗僧特多,有“天然门下,诗僧六十”之美誉。因此,历史上海幢寺不仅是弘法修禅的场所,也是名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地方。
    自清末至民国,由於战乱频仍,文物古迹屡遭破坏,除天王殿、塔殿外,其馀殿宇多被拆毁。1933年,海幢寺改为公园。在十年浩劫中,海幢寺又遭到严重破坏,全部佛像荡然无存,不少珍贵文物亦被毁坏。
    1993年海幢寺恢复佛事活动,经逐步修葺,海幢寺依然绿树婆娑,环境清幽。矗立於水池中的“太湖石”高可及丈,形态嶙峋奇特酷似猛虎,蓦然回头张口怒吼,因名“猛虎回头”。石上镌有宋代书画名家米元章(即米芾)题名,为石中之妙品。千手观音线刻石碑,构图独恃,刻工精细,系本寺古物,几经沧桑仍然幸存,倍加珍贵。殿旁有古崛雄奇、干粗数围、葱郁繁茂的斜叶古榕树,还有相传为郭氏花园旧植的鹰爪兰,盘曲苍劲,“花发终岁不绝”。两者均为四百馀年的古代花木,广州市政府列为古代名木加以保护。新建宝岩石塔、放生池,增添了古寺的风采。
    大雄宝殿和塔殿系原有古建筑,碧甍叠盖,宝顶飞檐,庄严古朴,结构雄伟。殿内新铸三尊铜佛,法相庄严,每尊高六米,重八吨,殿後千手观音,仪态慈祥,造型优美。原有的天王殿和令人敬畏的四大金刚,现已重建,恢复原状。海幢寺原有的古刹风貌,重现於今日。
    海瞳寺现任方丈新成法师,80岁,广东揭西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广州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省政协委员;现任监院光临法印,64岁,广东陆丰人,广州市佛教协会理事。
礼敬十方 - 2010-7-27 18:06:00

华林寺

山门

五百罗汉堂

舍利塔
    华林寺位於广州市荔湾区下九路西来正街,始建於梁武帝普通八年(527年),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大量的爱国华侨和香客游人来此观光朝拜。华林寺前身是“西来庵”,据说达摩遵从师父自训谕,西来弘化禅宗妙旨,并於梁武帝普通年间从海上到达广州城外的珠江北岸(今下九路),“结草为庵”,潜心苦修。不久梁武帝邀请其前往建康(今南京),後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传心法要,大阐宗风,被世人尊为中国禅宗初祖。人们为纪念这位祖师,在他最初讲法之处建起西来庵,并把这一带称为“西来初
地”。
西来庵创建後历经唐、宋、元、明等朝代,曾与广州的光孝寺、六榕寺、大佛寺、海幢寺合称五大丛林。由於年久失修,至清顺治年间,已破旧不堪。顺治十二年(1655年)从福建漳州云游至此的临济宗三十二代法裔宗符禅师,发起募捐并组织重建寺院,将西来庵改名为华林禅寺,建立丛林体制。第二代住持离幻元觉所撰《华林寺开山碑记》中写道:“引河流为功德水,植林木祗树园,首建大雄宝殿及楼阁、堂庑、寮室、仓厨,无园不成。”可见扩建规模之大。据史载当时华林寺正门在今长寿西路,北起兴华大街,南临下九路,东靠新胜街,西邻毓桂坊,占地近三万多平方米。寺院、禅房、僧舍、庭园等遍布西来一带,蔚为壮观。香客云集,香火鼎盛。
继宗符之後,嗣法弟子离幻和尚为第二代住持(1623-1681年),又连续建设了十年,康熙四十年(1701年)增建殿舍,殿内供有舍利塔。塔身高7米,以星岩白石制造,六面七层,每层刻有花纹,玲珑精致,造型华丽,有佛的舍利藏在下座的石、木、铜、银四重套盒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该寺住持临济宗三十九代法裔祗园和尚兴建五百罗汉堂,於咸丰元年(1851年)建成。整个殿堂呈“田”字型,水磨青砖墙,花岗岩石脚,面阔31米,进深44米,内有四个天井取光,堂内除供奉释迦牟尼、阿弥陀和弥勒三佛外,迥廊两侧分列五百罗汉,端坐在一米多高砖座上,当中一名罗汉还取形於在元朝做官十多年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之为“善德尊者”。此外罗汉堂中央还有一座阿育王塔,用青铜铸造,高4米,重750公斤,中部四面各有一天王托塔像,每层均有不同图案的花纹,精致非常。同治五年(1860)年祗园长老偕弟子勤安和尚步行赴京请赐《龙藏》。同治八年(1869年)满载一千三百卷经籍和八件珍宝水运回寺,建尊经阁以藏之。
民国十三年(1924年),广州市政府开辟为路,大部分寺产被官方拍卖,充当军饷,殿宇廊庑拆改为馆和民房,现在仅存五百罗汉堂、舍利塔和龙天常住等建筑物。
1949年後,广州市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文物保护条例,1957年拨款维修了五百罢汉堂,1965年由於历史的原因,星岩白石舍利塔被移置广州兰圃,藏於塔内的佛舍利及套盒,当时亦移交给广州市园林局。“文革”期间,华林寺惨遭洗劫,五百罗汉像被捣毁,千斤黄铜铸成的阿育王塔不知去向,殿宇被工厂占用做厂房,宗教活动停止。1989年6月4日华林寺恢复活动。1990年,赵朴初居士为该寺题写了“华林禅寺”和“初祖达摩堂”的匾额。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启功先生於1989年为华林寺题写了“妙相庄严”、“念佛成佛”的横匾,一些知名人士也纷纷赠送墨宝。
1994年耗资一百二十多万元对五百罗汉堂进行重修,又耗资四百多万元对损坏的五百罗汉法像进行重塑和装金。如今的五百罗汉像神态各异,或正襟危坐,或坦腹微笑......,一个个栩栩如生。白石舍利塔也从广州兰圃请回本寺院供奉。1990年11月20日广州市园林局将佛门至宝二十二颗舍利子归还华林寺。虽经三百多年的时光洗礼,白石塔仍保存完好,风采依然。1997年12月8日举行达摩堂落成、大雄宝殿奠基仪式。近期华林寺又修建了功德堂及僧人住的寮房等。还将重建山门、天王殿、佛殿、钟鼓二楼、斋堂等重点项目,并增加新的人文景观。
华林寺现任方丈释光明,40岁,广东人,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广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青联常务委员。
礼敬十方 - 2010-7-27 18:06:00
大佛寺

大佛古寺

藏经阁、地藏殿
    南汉王刘龚好佛,为应天上二十八宿之数,在羊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建七座佛寺,合称“南汉二十八寺”。随着岁月流逝,二十八寺绝大部分已沦为市尘,或变为民居.惟有地处现广州市区中心繁华地带的大佛寺巍然独存。
大佛寺为二十八寺中北七寺之新藏寺。据史载:此地前临仙湖,后枕西湖,绿水澄清。至宋代日渐荒废。元代(1271-1368年)再建殿宇,各曰福田庵。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其规模南控南南城脚(合之北京路丽都酒家附近),北枕拱北楼(北京路兴西湖路口交界处),山门朝西,直通龙藏街(龙藏街由此得名)。明末被当局改建为巡按御史公署。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受命南征,直逼百粤,史称“两王八粤”,合围穗城,攻战持续十个月,公署毁於兵焚。康熙二年(1663年)春,尚可喜自捐王俸重建佛寺,并亲自董理;翌年冬竣工;主要建筑每头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两侧建廊庑、方丈室、香积厨、斋堂、库房、僧舍、客堂。殿宇布局及制式,悉仿京师官寺。大雄宝殿坐北向南,面阔七间,深进五间,面积1200平方米,殿高18米,“庄严雄壮,观者声为!”大殿正中供奉黄铜精铸的三世佛像,各高六米,重十吨,为岭南之冠,故名大佛寺。“康熙三年岁次甲辰孟冬吉日”,由“平南王尚可喜薰沐耳拜题”的《鼎建大佛寺记》石碑,至今仍保存在大雄宝殿前面左侧。另有《鼎建大佛寺题名碑》兀立於大殿右侧。
  康熙六年(1667年)八月初一,尚可喜三子尚之隆晋秩额驸(满族语,即驸马)後,偕固伦公主不定期粤省亲,聘请班禅喇嘛及四十名喇嘛同来广东,驻锡大佛寺,大修四十九天“无遮胜会”。
  据传,尚可喜到了晚年,往往预感有“不祥之兆”。如何偿还屠城罪业,告慰无辜冤魂?谋士金澄献策“逃禅避祸”。於是决意皈依三宝,广招沙弥,盛开法会,大佛寺呈现兴旺景象。山门联“大道有岸;佛法无边”,即出自其谋士金澄之手。康熙十二年(1673年)双目失明的尚可喜离开大佛寺回辽东养老。大佛寺兴旺景象也随之回落。
  康熙中叶,行脚僧自乐禅师云游到此,目睹大佛寺殿宇庄严,金身雄伟,却无高僧大德驻锡,於是亲自到海幢寺诚请正目禅师兼任大佛寺住持。从此海幢、大佛两寺僧众过往甚密、亲如兄弟,大佛寺也渐趋兴旺。
  雍正十一年(1733年)四月十一日,世宗皇帝向全国颁布谕旨,整顿僧伽。广州知府刘庶选大佛寺作为宣谕之所,并於殿前建宣谕亭。同时在大殿两侧增建韦驮殿、伽蓝殿及僧舍,在寺院外街建东西两座门楼——东标“佛境”,西榜“禅林”。此时寺院范围扩大为开山以来最为鼎盛的时期,兴光孝寺、华林寺、海幢寺、长寿寺(在长寿路 已废)四寺齐名,合称广府五大丛林。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到广州查禁鸦片,“收缴菸土菸枪总局”设在大佛寺内。
  咸丰年间(1851一1861年),太平天国起义,粤府占用大佛寺西边的大部分僧舍设立善後局,僧人纷纷离寺,仅剩三人看管寺门。民国初年,当局占用殿宇设立广州市政公所。民国十年(1921年),广府五大丛林寺僧及知名居士鉴於世风日下,人欲横流,功利之说甚盛,道德之基益摇,联名发起在大佛寺组织广州佛教阅经社,以佛教文化及教义影响社会、净化人心。此举深得孙中山大总统嘉许,亲笔书赠“阐扬三密”四字大匾(墨迹尚存,现已复制展出)。
  民国十一年(1922年),当局以筹集北伐军饷和市政府建设为名,将大佛寺全部房地产标价拍卖。寺僧闻讯,非常震惊,住持敬胜法师率领僧众三十多人到省府请愿。省长陈策微服暗访大佛寺,得悉大佛寺的历史与化艺术的保留价值,遂取消拍卖全寺之意,保留部分殿宇,延续佛事活动。寺僧艰苦努力,募集资金,赎回部分房地产,计有大雄宝殿、毗卢殿、禅堂、祖堂、库房、方丈室、客堂、僧舍、斋堂等六千多平方米建筑物,仍不失为丛林格局。
  1926年3月26曰,“中山舰事件”後,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设在大佛寺祖堂及部分僧舍中举行高级政治训练班,吸收五十多名共产党员入班学习,培养高级政治干部,由周恩来任班主任。学员结业後,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军、第六军中任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寺产又被广州市警察教练所强行借去,後经海军司令姜西园出面交涉,才肯退还。姜司令还亲自到云南昆明礼请著名诗乘车八指头陀月溪法师驻锡大佛寺,道风大振,佛事兴旺。1934年,由谢英伯、梁致广、罗碧瑜等居士发起全面修葺殿宇,广善信,踊跃相助,寺貌一新。
  1938年秋,曰冠侵占华南,敌机滥炸广州,寺僧四散。月溪法师也离穗旅港。
  抗战胜利後,玩经法师首先回寺并任住持,其馀同修也陆续归来,恢复佛事活动。
  抗战期间,广州市日伪政府邮电部门占用大佛寺二千多平方米房产堆放电讯器材,以后又在这里办起邮电职工训练班、邮电职工子弟学校,这些单位撤出後,1956年越秀区教育局又在此办起惠新西街小学。
  1966年8月,在“破囚旧”的口号鼓动下,部分群众和红卫兵冲击大佛寺,僧人被逐,殿宇被占,文物被毁,三尊大铜佛像也被分割数截,送到某单位金属废品仓库待熔。後得周恩来总理及时电示:凡文物铜像不能销毁,才免入熔炉。现经文物部门策划焊接复原,供奉在六榕寺重建之大雄宝殿。
  改革开放後,1986年冬市政府批准恢复开放大佛寺。市人大、市政协也频频视察和敦促占用单位还寺於僧。1991年春,大雄宝殿移交广州市佛教协会管理,副会长广明老法师出任住持。边开放,边集资,边重建。海内外善信踊跃捐资。日本友人山冈容冶先生暨夫人严苏蝦女士施一亿日元。使修复工程很快完成。
  1993年,广州市政府公布大佛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任方丈耀智法师,32岁,广东陆丰人,毕业於中国佛学院,住持大佛寺後,每过星期日开展讲经说法和共修法会,并礼请海外高僧、著名居士宣讲佛法护国利生。现又积极筹办广州佛教图书馆、拟以电脑化等手段普及佛法、净化人心。耀智法师兼任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州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州市政协常委。现任监院妙毅法师,34岁,江西崇义县人。
礼敬十方 - 2010-7-27 18:06:00
无着庵

香炉

玉佛
    无着庵位於广东省广州市德政中路丽水坊50号,明末高僧天然和尚之妹来机禅师创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比丘尼道场。原名“无着地”.由天然和尚题,盖取清静无染着之意。
天然和尚(1608-1685年),俗姓曾,名起华,番禺人,明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举人,後闻佛法,遂弃儒学佛,礼庐山道独禅师出家。不久父母妻子媳妇胞妹,均入空门,变俗为法眷,同参无上道。时人赞曰:“清净梵行,华於一门,可谓盛矣。”其妹出家,法名今再,字来机,心性纯贞,励志苦行,聪睿过人。笄年入道,壮严接法於天然和尚,为罗浮山华首台曹洞正宗三十五代禅师。
  来机得法後,禅律兼修,行解相应。一日,侍智母师太(母亲出家名函福,字智母)往参道独师祖,到丈室请道独开示。道独曰:“日织几何?”来机对曰:“一丝不挂。”道独知其悟,叹曰:“不负苦功。”自此来机遂成为粤省比丘尼中一代禅师。天然和尚有“寸丝不挂袈裟旧,放过玄机此再来”诗句,即赞此事。
  来机为弘法利生,阐扬宗风,遂於羊城小南门外(今德政中路丽水坊)购地兴建道场。据庵碑所载,无着庵始建於康熙六年(1697年),历时十一载,用白银三万五千八百多两,建成殿堂、楼阁、放生池、僧房三十馀间,颇具规模,为羊城著名尼众道场。
  乾隆、嘉庆间,慧灯续焰。道光後变为子孙庙。
  民国十三年(1924年),市政当局以铸饷为名.将广州大小庵房产拍卖充公,众无着庵子孙筹得大洋五千元,赎回大殿、观音阁、祖堂、僧房等十多间,维持不衰。
  1949年後,该寺尼众仍然过着正常的佛教生活。“文革”中,佛像被毁,殿堂房舍被占,尼众迁出。大殿前空地新建了住宅(现已拆除)。改革开放以後,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无着庵又获得了新生。1986年有关部门正式将无着庵交还广州市佛教协会管理,作为佛教尼众道场开放。
  无着庵现存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和僧房等建筑物。广州市佛协接收管理後,请宽敬(比丘尼)法师主持寺务,筹备维修事宜。目前住有二十多名尼众,过着如法如律的学修生活。香港圣一法师喜施净资以助道粮,诸方善友亦乐助净资维修殿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得知无着庵成为祖国南大门的一座尼众道场,欣然执笔题写了“无着庵”匾额,予全庵尼众以极大鼓舞和支持。众缘成就,古刹重兴在望。
  现任方丈宽敬法师,78岁,辽宁沈阳人,1953年出家,师从虚云和尚,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广州市、扬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州市东山区政协委员,扬州祗陀林、常州净观禅院住持。监院果正法师,55岁,辽宁沈阳人,师从圣一法师,兼任广州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礼敬十方 - 2010-7-27 18:06:00


弘法寺全景

山门

藏经楼、法堂
    深圳弘法寺,坐落於深圳市东郊——有深圳“绿色心肺”之称的梧桐山麓。它背靠陡峭叠翠的山崖,前临涟漪万顷的仙湖。
该寺坐东南,朝西北,依山拾级而建。占地面积二万三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一万五千平方米。沿中轴线自下而上建有:山门殿、天王殿、佛教文化展览楼、大雄宝殿、藏经楼。两边及侧面分别建有客堂、祖师殿、伽蓝殿、钟鼓楼、观音殿、地藏殿、功德堂、方丈楼、退居楼、卧佛殿、斋堂、禅院、僧寮、客寮、云水堂等。其中的斋堂可称得上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斋堂之一。雄伟的大殿、秀雅的卧佛殿、质朴的禅堂、俊巧的山门殿,斗拱飞檐,层层叠叠。水连寺,寺含山;绿树黄瓦交相辉映在蓝天白云下。晨风里,鸟话花香梵音起;夕阳下,青山无语问禅家。
这是一座年轻的寺院,这是一座充满着希望的梵刹!
该寺的面世,得益於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1985年7月1日,是一个值得牢记的美好日子。这一天,弘法寺破土动工了。这是一座不同於国内任何寺院(因文革损毁而维修或重建)、完完全全是一座新建寺院,同时,也是1949年後,国内兴建的首座寺院。当时,在深圳市有关部门的礼请下,著名高僧本焕大和尚亲率众弟子,为奠基仪式洒净说法。在完成大雄宝殿、藏经楼、天王殿工程後,因故停建。在赵朴初会长的关心和推动下。从此,梵音绕梁,晨钟暮鼓响彻新刹。
如今,寺院主体建筑基本完成;住寺僧众也增加到四十馀人,而且多数是接受过正规佛教教育的年轻僧人。
新兴的弘法寺由於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陈地,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又是北京地区以外直属於中国佛教协会管理的唯一寺院,因仳,赵朴初及中国佛协其他领导寄予了深切的厚望:把弘法寺辨成中国一流的佛教文化寺院,体现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窗口,并使之成为同海外佛教界联谊的纽带。
近十年来,在本焕大和尚的亲自带领下,合寺僧众为着这一崇高目标而精进不懈
礼敬十方 - 2010-7-27 18:06:00

宝林寺

牌楼
    宝林寺位於广东顺德市太平山。
  俗话说:“未有顺德,先有宝林”。据史志记载:顺德海滨原有一孤寺,始建於五代之南汉年间(917-971)年,至今千余年。至明景泰初,遂成地方首刹。明景泰三年顺德建县之后,每遇国家大典或朝廷诏令,则地方官绅父老集合於此寺举礼。历代以来,此寺维系了地方人士和海外乡亲的感情,时至今日,星洲美洲之宝林僧徒,经常闻讯祖庭和故乡的情况。据罗天志《五山志林》所载,肇庆鼎湖庆云寺开山凄壑禅师剃度於宝林寺,道高德重,故宝林寺在佛教南宗的历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近代铁僧袭常氏行医济世,有口皆碑。但至1995年,宝林寺祗余改作他用之大雄宝殿一座。经多方考究,听取有关人士意见,遂拟易地重建宝林寺,由市有关人士组成筹建委员会募资历重建。
    新址选在市南太平山麓,佛殿庄严,生活设施齐全。三宝珠佛请自浙江天台山。五百罗汉具有很高艺术性,碑廊等附属建筑增加了文化内容,古树奇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新建宝林寺是一座更胜原寺的瑰丽禅林,又是旅游休憩之所。1995年5月动工,1998年10 月竣工。
礼敬十方 - 2010-7-27 18:06:00
大鉴禅寺

山门
    大鉴禅寺位於广东省韶关市区,原名大梵寺,始建於唐显庆末年(660年)之前,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据《古志》记载:“南韶......有佛祠曰闻元......唐李复更名为大梵;昔曹溪六祖得心要於黄梅(湖北黄梅),於此讲顿教。”六祖慧能大师在湖北黄梅东山得法後,回到曹溪宝林寺(今曲江县南华禅寺),多次应邀到大梵寺讲经说法。据《六祖坛经》记载:“时大师(慧能)至宝杯(南华寺),韶州韦刺史(名韦璩)与官僚入山(宝林山),请师出,於城中大梵寺开坛说法,憎尼道俗一千馀人。”可见当时法缘之盛。慧能在韶州大梵寺所说法要及其生平事迹,由弟子法海汇编成书,即今流行的《南宗顿教最上乘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六祖慧能大师於韶州施法坛经》(敦煌版本),简称《六祖坛经》,已成为中国禅宗的经典巨着。
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女皇武则天特赐慧能水晶钵盂、磨纳袈裟等物,武则天和唐中宗曾召慧能入京,均辞(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六祖圆寂後,为纪念这位杰出的禅师,唐中宗谥其为大鉴禅师,赐大梵寺为大鉴寺以作纪念。尚书王维、刺史柳宗元分别撰文《六祖慧能禅师》和《曹溪第六祖赐大鉴禅师》(见全唐文卷337),并刻碑纪念,流传百世。
  到了宋朝,大梵寺改名崇宁寺、天宁寺,“绍兴三年(1131年),专奉徽宗香火,赐名报恩光孝寺。”绍定(1228)年间,大鉴禅寺搬至“府治南兴贤坊”(今兴隆街),由石不矜再建,明洪武年间(1368年)提点刑狱郑林再修,嘉靖十八年(1530年)符锡重建,到了清康熙十二年(1674年),知府马元又重修。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鉴禅寺几经兴衰。到了本世纪初,整个寺院祗剩下残垣断壁,一片衰败景象。1934年原国民党李汉魂将军邀请近代高僧虚云法师来粤北重修南华寺、云门寺,1940年,101岁的虚云法师又和弟子宽鉴募捐重修大鉴寺,开辨僧伽工厂,建成了大雄宝殿、观音殿、方丈楼、功德堂、钟棂、鼓楼等,成为一座配置较完整的寺院,总面积达4600多平方米。时正值抗日战争,广东省府迁来韶关,广东佛教会的牌子也挂在大鉴寺,来此进香拜佛的人数猛增。1943年,由於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居民常避难於郊外,不便於自行煮饭,韶关居士为适应民众的需要,在李汉魂和虚云老和尚的支持下,开办“香积厨”素菜小店,後来顾客越来越多,下至平民百姓、流浪汉,上至达官贵人。甚至连美国驻韶空军官兵也常来光顾,於是大家公推从事商业的高翔居力任经理,采用股份制经营方式,另聘请广州名厨制作具有特色的斋菜,正式成立居士林素餐馆,当时每天来吃斋者二、三百人。战後素菜馆搬至广州,成为省内外有名的“菜根香”素食馆。
  大鉴禅寺地处南北交通要道,与南华寺、云门寺一脉相通,驰名国内外。1946年南华寺副寺新成法师应邀到大鉴禅寺任当家,负责管理大鉴禅寺房屋、田屋(田产在曲江县龙归,每年收租谷十馀担,系居士所赠),并负责接待云水僧尼。1949年後在此成立市佛教协会,天然法师任佛教协会主任,开办大鉴毛巾厂,由天性当经理。1958年,整个大鉴禅寺被有关单位和住户占用,僧人也流落他乡,但两裸由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法师引进的菩提树历尽沧桑至今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成为历史的见证。
  1985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僧人收回部分房产,成立韶关大鉴禅寺筹建委员会,市佛教协会也开始在此辨公,佛源会长任筹建委员会主任,妙月、果成、新心等法师在众居士的大力支持下克服困难,重修大殿。1992年,法治法师从南华寺调至大鉴禅寺任住持,继续重修大鉴禅寺,经几年努力,重建了大雄宝殿、功德堂、斋堂、招待所、僧人宿舍等,重塑了释迦佛、药师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六祖法像等三十六尊佛、菩萨和祖师像。四众弟子纷纷解囊捐助,美国知定老法师送来一套锁山之宝——《大藏经》;香港意超法师送来铜佛、法器一批,缅甸女居士送来玉佛一尊,广东省佛教协会云峰会长挥毫写下“大梵清音溯遗韶越千年犹以洪钟醒世梦,鉴明静意诵坛经数十卷永留瑞气护禅林”的对联。1994年大鉴禅寺举行隆重开光仪式。
  大鉴禅寺现任住持法治法师
1
查看完整版本: 光孝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