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莲社 》》佛学论坛 》》欢迎您!

首页 » 〖 地藏莲社 〗 » 卍 佛门法讯 卍 » 23日,龙门佛首等7文物回归
如贤 - 2010-7-27 18:06:00
2005-10-18 10:23  
  核心提示

  从1500多年前龙门石窟开始建造起,石窟就屡遭劫难。与大自然温和的侵蚀相比,捣毁与盗凿,这种人为破坏几乎给石窟带来灭顶之灾,至今,仍有数千件佛头流落海外。所幸的是,一些佛像正在回归它诞生的地方。

  经过长时间的筹备,龙门石窟流失的7件文物将在10月23日正式回归龙门,这是我国首
次征集流失海外的龙门石窟文物。届时,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将在龙门石窟举行隆重的回归仪式。

  7件文物“回家”

  10月13日,龙门石窟管理局副局长李随森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这批回归的文物最终包括三尊佛头、两尊菩萨头(观音和弥勒佛各一尊)、一尊天王头像、一尊飞天头像,共计7件,而不是此前传言的5件。

  通过此前对这7件文物的查证,其中两尊头像已在龙门石窟找到了准确位置。石窟专家、龙门石窟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振国说,这两尊头像分别是位于古阳洞的北魏高树龛释尊佛头和位于火顶洞的唐代左胁侍观音菩萨头像,通过技术手段和现场勘察,这两尊头像均能与现在的龙门石窟残像吻合。另外5件由于各种原因,还没能找到准确的位置。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开凿时间长达400余年,具有很高的艺术、历史考古和宗教研究价值。历经战火和社会动荡后,龙门石窟文物毁坏严重,经龙门石窟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振国的调查考证,仅破坏最严重的96个窟龛,就盗走佛、菩萨等主像262尊,毁坏各类造像1063尊,毁坏佛雕、碑刻40多处。王振国曾经在1992年用三个月的时间对石窟内所有被盗被毁坏的文物作了一次调查,并编成了一本《龙门石窟流失文物集》,详细记载了龙门石窟文物流失状况。

  此次回归的7件文物只是龙门石窟流失文物的一小部分,但极为珍贵。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头是北魏石窟造像艺术中原风格的完美展现,佛头高32厘米,面目清秀,棱角分明。据考证,该佛头1907年至1920年期间被盗,先后流落到法国、比利时,1991年春在纽约被美籍华人陈哲敬购得。1991年冬,陈哲敬到龙门找到了这尊佛像的原位。

  火顶洞左胁侍观音菩萨头像,高37厘米,面相稍长,头束高髻,弧线长眉,眼睛细长微睁,鼻梁挺直隆起,唇部微闭翘起,是唐代的优秀作品。据考证,这尊头像约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前被盗,80年代初陈哲敬在一次古董拍卖会上购买收藏。1992年秋,陈哲敬再访龙门,最终确认菩萨头像即为火顶洞左胁侍菩萨头。

  龙门石窟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振国说,经过多年的查找,龙门石窟研究院现已确认70件流失佛雕的下落,分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及私人收藏家手中。

  龙门石窟管理局副局长李随森说,龙门石窟丢失的文物只有回到龙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2001年4月19日,加拿大美术馆曾无偿送还龙门石窟东山唐代看经寺罗汉雕像,龙门石窟流散海外文物第一次回归。2002年,一批流失海外的文物在北京展览,发现其中有这7件龙门石窟的流失佛头。此后文物部门一直呼吁将这批流失的佛头回归龙门。2005年9月2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了我省文物局关于“龙门石窟流失海外文物回归龙门的请示”及回归活动方案。

  “三武一宗”毁佛灭法事件

  从1500多年前龙门石窟开始建造起,石窟就屡遭劫难。与大自然温和的侵蚀相比,捣毁与盗凿,这种人为破坏几乎给石窟带来灭顶之灾。

  在佛教史上,曾有过“三武一宗”的毁佛灭法事件,龙门石窟正赶上后三次。

  第一次是北周武帝灭佛。公元574年(北周建德三年),周武帝下诏禁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俗。”洛阳当时属于北齐范围,于576年正式并入北周版图。577年,北周灭北齐,周武帝进一步在原北齐境内推行灭佛令。

  公元578年周武帝卒,579年周宣帝即位不久始恢复佛像。龙门石窟未发现北周佛像,印证了周武帝期间推行的“禁佛令”。但北周的禁佛,对龙门的破坏并不大,只是禁造佛像,也因为这个缘故,龙门石窟部分北魏、北齐造像仍完好保存下来。

  第二次是唐武宗的“会昌灭佛”事件,也称“会昌法难”,这次比周武帝的灭法严重。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唐武帝始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违戒者还俗,没收其财产。第二年,武帝再敕焚宫内佛经、埋佛、菩萨并天王像等。845年,灭佛运动达到顶峰,这年8月,全国所拆的寺院4600余所,还俗僧尼26万余人。到846年,武宗死去,灭佛运动遂告结束。龙门石窟并未幸免这场波及全国的毁佛灭法事件。日本僧人圆珍曾于大中九年(855年)到龙门广化寺拜谒善无畏塔,石窟当时已经萧条。

  第三次是后周世宗的灭佛,始于955年,此次持续多长时间,不得而知。

  民间也有一次毁佛事件,据《洛阳古物记》手抄本记载,赵匡胤在洛阳夹马营诞生时,天红三日,当时人们认为是龙门石佛成精所致,因而百姓“去打石佛,残去多数”。

  再加上历代的战乱,至元朝后期,龙门破坏的程度已经非常严重。据《洛阳龙门记》记载,“诸石像旧有石衅及为人所击,或碎首,或捐躯,其鼻耳、其手足或缺焉,或半缺全缺,金碧装饰悉剥落,鲜有完者。”

  1907-1918:毁佛无虚日

  龙门石窟近现代被大规模的破坏、盗凿始于何时?据关百益所注《伊阙石刻图表》所言,“共和以来毁佛凿字无虚日。”据另一研究龙门石窟的专家关野贞描述,“从民国三年(1914年)起,洞窟雕刻的多数佛头,能取下来的都被摘取掉卖给了外国人。”

  这一时期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是古阳洞。从关野贞的两次照片对照中可以看到,代表古阳洞北魏艺术最精华的南北壁上、中两排的16个大龛成为首先被掠的对象。第一次照片是在1907年照,照片显示,这些大龛中,两壁外端上下两层因砖墙将其掩盖情况不明,杨大眼龛主尊坐佛原来已经残缺,北壁中排内侧第二龛主尊菩萨像的头于1906年前失去。其余的10尊主像头部均系完整。第二次照片是在1918年,在此二次照片里,原先10尊完好的主佛像头,有9尊的头部被凿去。

  在同一时期被破坏的还有莲花洞。关注龙门石窟的沙畹曾不止一次到龙门石窟拍照,通过他所拍照片的比对,可以看到,该洞龛中,有3例头像被毁于1918年以前,七佛龛左上侧的唐代圆拱龛中的主尊坐佛头像也在此期间被凿去。

  1918-1935:土匪纵横龙门

  王振国说,在1918年至1935年间,是龙门石窟遭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

  先是窟、像的盗凿。对龙门窟、像的盗凿在此时期全面铺开,重点劫掠的对象集中在古阳洞,其次为宾阳洞、万佛洞、莲花洞,以及其它如老龙洞、药方洞、魏字洞、唐字洞等。

  古阳洞在明国初年未被凿去的龛像,在这个阶段几无遗漏地尽数被凿,不仅是头像,还包括整体、整块地被凿一空。其中交脚菩萨像被凿得最多,总数达121例,而整体被凿得就有67尊。除了龛像被凿,一些装饰性雕刻如龛楣、龛壁等部位的飞天、供养菩萨、文殊、维摩经变故事雕刻,甚至香炉、佛塔等都被掠走。而在盗凿过程中,为了凿掉一块雕刻,往往要毁伤周围数龛。

  莲花洞在这一时期内也全数被毁,包括主像、窟顶飞天在内。该洞的大部分列龛造于北魏晚期,雕刻造形精美。整体被盗凿的数量达23例。

  宾阳中洞的盗凿活动始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集中在三十年代前期。1965年11月,文化部文物博物馆研究所王辉、王世襄与龙门文物保管所温玉成联合组成调查组。据调查,约在1930年至1935年期间,参与盗凿宾阳中洞《皇帝礼佛图》的有偃师杨沟村石匠王光喜、王水、王惠成3人,他们是按照北京古玩商岳彬和美国人普爱伦签订的合同,由洛阳东关的古玩商马龙图出面,在杨沟村保长王梦林、该村土匪王东立等人持枪胁迫下进行秘密盗凿。3名石匠在夜里借着手电筒灯光作业。王光喜说:“常去的有我们3人,主要是凿宾阳洞北边下面的身子(指《皇帝礼佛图》)。”根据石匠的说法,先将佛头凿下,然后再凿其他部位。

  1920年后的一段时间,龙门的潜溪寺洞、宾阳洞曾被用作兵营。1921年有游客到龙门一日游后写下:“土匪纵横龙门。”当时的破坏程度,关百益写道:“比岁以来,伊阙之破坏日甚,僧侣被驱逐,东西寺(指香山寺、宾阳洞)看守无责,林木尽戕伐净尽,庙宇亦强半颓残,大有不已之势。”兵去匪入,龙门石窟被破坏也就有了解释。

  洛阳于1948年解放。在1936-1948年期间,所能考证的被毁坏的雕像集中在宾阳洞、万佛洞、药方洞、东山看经寺洞等处。

  所幸,人为劫难成为历史,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头和火顶洞左胁侍观音菩萨头像也最终将回到它们诞生的地方。现在,人们要做的仅仅是,抵御大自然对龙门石窟温柔的侵蚀。③25

  火顶洞左胁侍观音菩萨头像被盗凿后留下的残迹
1
查看完整版本: 23日,龙门佛首等7文物回归